“冷露無聲溼桂花”。這句詩讓我聯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迴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
“冷露無聲溼桂花”。這句詩讓我聯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迴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