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紙上的宣仔

    彈夾在上面不代表遮擋瞄準視線,捷克式的瞄準基線在彈匣的左側,並沒有在槍身中線的位置,所以既不耽誤瞄準,也不耽誤換彈匣。只是這種設計對於左撇子來講十分痛苦,如果不用右肩抵住槍托基本上沒法用了。

    ZB-26輕機槍,瞄準基線在彈匣左側,準星很明顯是偏的

    捷克式輕機槍射擊的經典動作,槍托抵住右肩,左手扶在槍身後部

    捷克布林諾兵工廠的另一款得意之作,是布倫式輕機槍,也是英國二戰裝備的制式輕機槍,同樣採用上方安裝彈匣。日本人山寨捷克式的99式和96式輕機槍也同樣採用這一設計,這幾種槍在二戰大量生產裝備,這說明這種瞄準基線其實並沒有耽誤士兵的瞄準射擊。不過缺點還是有的,那就是高聳的彈匣還是會遮擋一部分視野。所以這種設計二戰之後基本上銷聲匿跡了。除了北韓那個73式輕機槍。

    99式和96式

    北韓的73式輕機槍,應該是二戰後唯一一家這麼設計輕機槍的了

  • 2 # 瘋狗的輕武

    這種彈匣上置的機槍在一戰乃至二戰之前研發的一票機槍裡都是標配,不光捷克,還有布倫、劉易斯、DP大盤、麥德森、FM24等等這一票全是上置供彈。畢竟對於當時自動武器的可靠性偏低,而上置供彈帶來的供彈可靠和維修勤務性是下置供彈不能比的,而且還能降低火線高度。

    至於怎麼瞄的話,用彈匣的就把照門和準心移到左邊啊,雖然這對精度確實會有些不利影響(不單要調整上下歸零,還得考慮左右歸零),但機槍作為一個概率射擊的全自動武器,影響不算太大。

    而彈鼓彈盤啊這種,直接加高照門準心就行

  • 3 # 深藍防務

    這個問題看過真槍就明白了。

    捷克式輕機槍是上個世紀中國大量進口使用的機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其最顯眼的特點是彈匣頂置,上方供彈,不過這麼一來,傳統的照門和準星就被迫挪位置了。

    挪到哪裡去了呢?看上圖,很明顯他的準星是側置的,那麼答案就有了:

    捷克式輕機槍的準星和照門都設定在槍身左側,射手瞄準時可以避開彈匣的影響。

    同類機槍,例如英國布倫式和日本九九式/九六式等都是類似的瞄準原理。

  • 4 # 軍武視界

    那麼上面那種情況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事實上,任何槍對於人來說,只要設計出來就有一定合理性,這個時候學著去適應就好,當習慣之後就會發現,好像也並沒有特別難。當然,話說回來,彈夾還是多少對機槍手的視線有一定影響的。

  • 5 # 軍武小咖

    捷克式輕機槍在二戰爆發前就已經進入中國,中國購買捷克式輕機槍並不是因為這類輕機槍的效能優越,而是因為從1919年開始,中國被國際社會實施武器禁運,剛好捷克式輕機槍不在禁運的名單內。當時中國軍隊缺乏遠端的壓制性武器,捷克式輕機槍要比單發步槍的火力強得多,而且捷克式輕機槍採用的是7.92毫米,子彈和中國仿製的毛瑟步槍的子彈口徑相同。

    在二戰前中國共進口了大約4萬挺捷克式輕機槍,後來中國在進口的捷克式輕機槍的基礎下進行了仿製。國內仿製的捷克式輕機槍,要比進口的捷克式輕機槍數量更多,在二戰結束的時候,中國國內大約裝備了10萬挺捷克式輕機槍。捷克式輕機槍在面對日本的歪把子輕機槍的時候具備一定的優勢,在中國抗戰時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捷克式輕機槍在歐美戰場上的表現十分一般,特別是在德國的MG-42通用機槍大量裝備之後,捷克式輕機槍無論是射速還是彈容量都不如MG-42通用機槍,在戰場上的表現也遠不如後者。捷克式輕機槍在中國一直裝備到56式自動步槍服役的時候,當時的捷克式輕機槍還專門改造成了7.62毫米的彈匣。以便於和56式衝鋒槍的彈匣相匹配。在56式輕機槍大量服役之後,捷克式輕機槍才逐漸的淡出了我軍的裝備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到底是親美還是親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