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09647570344

      《雨巷》1927年夏天,寫成後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濛濛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了。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她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牆”邊。雨巷裡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行著,繼續渺茫地希望著、期待著……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鬱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在中國現代詩歌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戴望舒等人之後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

      艾青詩歌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象世界,他的詩中一再回蕩著憂鬱的調子,不僅《我愛這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等詩鬱積著深深的憂傷,甚至在歌頌光明的詩如《向太陽》等作品中,也總交織著憂鬱悲愴之情。對於艾青來說,“農民的憂鬱”、“流浪漢的心態”是他情感世界的主要特徵。

      艾青善於準確恰當地捕捉意象,並賦予意象以廣闊的象徵意義,使詩意更加深沉濃郁,令人思索和回味,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中》。他非常注重聲音和色彩的融合,透過二者的融合來構築新奇的意象,以達到詩的特有情境,如《吹號者》、《火把》等。他善於用色彩的渲染以至構圖線條的安排來增加形象的鮮明性,如《手推車》。

      艾青的詩具有散文美。他的許多詩不押韻,而是讓感情自由地流瀉,透過內在的激情來感染讀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手B級和C級車,哪一款價格最低、效能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