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認知裡,《城南舊事》屬於那種經典的書,因為不止一次的在課本上、影視上看到過以及受到別人的推薦,初高中時代未讀,大學期間因為種種原因又是錯過了,近期拿來一觀,發現名副其實,遺憾讀的有點晚了,參雜了太多的不該帶著的情緒……
在我看來《城南舊事》描寫真實、讀來語境平和以及貫穿著整書的一縷散不去的悲劇,含蓄而沉重。
比如惠安館這一篇中的第一段就讓人驚豔:太陽從大玻璃窗透進來,照到大白紙糊的牆上,照到三屜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來了。我醒了,還躺在床上,看那道太Sunny裡飛舞著的許多小小的、小小的塵埃。宋媽過來撣窗臺,撣桌子,隨著雞毛撣子的舞動,那道Sunny裡的塵埃加多了,飛舞的更熱鬧了,我趕忙拉起被來矇住臉,是怕塵埃把我嗆的咳嗽。這一段瞬間就讓我沉浸在書中,與我小時候是何其的相似,我幼時在夏天也喜歡躺在床上不起來,看那Sunny裡飛舞的塵埃,尤其不知道透過哪個縫隙照到屋內的一束光,美極了,幻想那每一粒塵埃都是一個舞動的精靈;還有後面看金魚那一段:我把鼻子頂著金魚缸向裡看,金魚一邊遊一邊嘴巴一張一張地在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張一張地在學魚喝水。有時候金魚游到我的面前來,隔著一層玻璃,我和魚鼻子頂牛兒啦!就這麼幾十個字就把一個活潑的小姑娘形象塑造出來了,而且也很不違和,畢竟我小外甥女就這麼做過;還有後面踢著小石子走路、學駱駝嚼草等等細節描寫,都很讓人喜歡,仔細想想,就是因為真實,我做過或者見到別人做過,讓人有帶入感,能身臨其境。
至於情節方面,我希望這是個小說,我個人比較喜歡歡、合,見不得悲、離,所以內心不怎麼喜歡看一些帶有悲劇性的文章,這是之前自己不願意讀的原因之一,但是還是忍不住去看,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病……相較於各種文學小說,我更喜歡讀歷史作品,就算裡面描寫再苦我也能接受,想想大概是我因為我已經知道現在中國過得很幸福,那些歷史上遭受的苦難在現在不會再經歷一遍了,就跟17年朋友圈瘋傳的那張圖片一樣:那年亂世如麻,願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讀歷史的難受跟看小說的難受是兩個概念,一個是異常沉重但不會時時浮現,一個是個體悲劇但時時讓人惋惜,也不知道怎麼說更合適,惠安館英子幫秀珍跟妞母女相認很讓人感動,一個小女孩能做到那樣很優秀,至於後面英子大病初癒看見的手錶與金鐲子我更願意相信是重新打、重新買的,為的是不讓英子難過……蘭姨娘那一節描寫了英子利用自己的智慧避免了家庭的悲劇,嗯,在那個時代可能稱不上悲劇,文中對英子母親的描寫含而不發,但是也足以讓人理解其內心的悲傷;以及我們看海去的那個哥哥,夾竹桃中父親的去世,沒描寫悲,卻讓人切實感受到了悲。
許是看書看得遲了,看到惠安館中英子跟妞的生活差別,自己一下就跳出了書,當時想的不是書中情節,而是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距,想來若是早個十年八年讀應該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
讀《城南舊事》始終不慌不忙,給人的感覺就是在看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姑娘在一旁嬉戲,Sunny灑在她身上,如同一個小天使一般,偶爾拿著一枝不知道在哪摘得不知名的野花笑嘻嘻的跑著遞給你,又笑著跑到一邊……
在我的認知裡,《城南舊事》屬於那種經典的書,因為不止一次的在課本上、影視上看到過以及受到別人的推薦,初高中時代未讀,大學期間因為種種原因又是錯過了,近期拿來一觀,發現名副其實,遺憾讀的有點晚了,參雜了太多的不該帶著的情緒……
在我看來《城南舊事》描寫真實、讀來語境平和以及貫穿著整書的一縷散不去的悲劇,含蓄而沉重。
比如惠安館這一篇中的第一段就讓人驚豔:太陽從大玻璃窗透進來,照到大白紙糊的牆上,照到三屜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來了。我醒了,還躺在床上,看那道太Sunny裡飛舞著的許多小小的、小小的塵埃。宋媽過來撣窗臺,撣桌子,隨著雞毛撣子的舞動,那道Sunny裡的塵埃加多了,飛舞的更熱鬧了,我趕忙拉起被來矇住臉,是怕塵埃把我嗆的咳嗽。這一段瞬間就讓我沉浸在書中,與我小時候是何其的相似,我幼時在夏天也喜歡躺在床上不起來,看那Sunny裡飛舞的塵埃,尤其不知道透過哪個縫隙照到屋內的一束光,美極了,幻想那每一粒塵埃都是一個舞動的精靈;還有後面看金魚那一段:我把鼻子頂著金魚缸向裡看,金魚一邊遊一邊嘴巴一張一張地在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張一張地在學魚喝水。有時候金魚游到我的面前來,隔著一層玻璃,我和魚鼻子頂牛兒啦!就這麼幾十個字就把一個活潑的小姑娘形象塑造出來了,而且也很不違和,畢竟我小外甥女就這麼做過;還有後面踢著小石子走路、學駱駝嚼草等等細節描寫,都很讓人喜歡,仔細想想,就是因為真實,我做過或者見到別人做過,讓人有帶入感,能身臨其境。
至於情節方面,我希望這是個小說,我個人比較喜歡歡、合,見不得悲、離,所以內心不怎麼喜歡看一些帶有悲劇性的文章,這是之前自己不願意讀的原因之一,但是還是忍不住去看,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病……相較於各種文學小說,我更喜歡讀歷史作品,就算裡面描寫再苦我也能接受,想想大概是我因為我已經知道現在中國過得很幸福,那些歷史上遭受的苦難在現在不會再經歷一遍了,就跟17年朋友圈瘋傳的那張圖片一樣:那年亂世如麻,願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讀歷史的難受跟看小說的難受是兩個概念,一個是異常沉重但不會時時浮現,一個是個體悲劇但時時讓人惋惜,也不知道怎麼說更合適,惠安館英子幫秀珍跟妞母女相認很讓人感動,一個小女孩能做到那樣很優秀,至於後面英子大病初癒看見的手錶與金鐲子我更願意相信是重新打、重新買的,為的是不讓英子難過……蘭姨娘那一節描寫了英子利用自己的智慧避免了家庭的悲劇,嗯,在那個時代可能稱不上悲劇,文中對英子母親的描寫含而不發,但是也足以讓人理解其內心的悲傷;以及我們看海去的那個哥哥,夾竹桃中父親的去世,沒描寫悲,卻讓人切實感受到了悲。
許是看書看得遲了,看到惠安館中英子跟妞的生活差別,自己一下就跳出了書,當時想的不是書中情節,而是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距,想來若是早個十年八年讀應該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
讀《城南舊事》始終不慌不忙,給人的感覺就是在看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姑娘在一旁嬉戲,Sunny灑在她身上,如同一個小天使一般,偶爾拿著一枝不知道在哪摘得不知名的野花笑嘻嘻的跑著遞給你,又笑著跑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