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水緣

    《該說“不”時莫遲疑》

    前言

    此前,我大致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和較大篇幅,結合自己三十多年教育工作感悟,對李玫瑾教授關於孩子的早期扶養和性格培養系列講座,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系統學習和研究,受益匪淺。今天,又在網上偶遇網友“芭芭麻瑪”的彙總文章,感覺不錯(只是少了些諸如馬加爵、藥家鑫、李磊等案例),稍做整理如下:

    李玫瑾教授是華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在育兒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自己獨特的理論,之前網上關於她的一段“孩子要六歲之前管教”的影片,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現將李教授整個影片完整版中講到的育兒經驗進行總結,有如下八條:

    一、父母要先審視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要教育好孩子,請先審視自己。

    二、父母親自扶養:父母對孩子的陪伴非常重要。孩子三歲前最好由母親撫養。孩子對於母親的依戀是人類最早的情感現象,由此父母才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孩子對父母依戀,父母才對孩子有控制力,否則,對孩子的管教就會顯的軟弱無力,沒有作用。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丟在老人家養育,儘量利用工作之餘,能對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陪伴。

    三、剋制任性教育:無理取鬧,無理要求,要的東西不能給,怎麼辦?六歲之前,一定要進行一次剋制任性的教育,做到四個不:

    一不要罵;二不要打;

    三不說教;四不走開。

    在他安全的情況下,看著他,讓他哭鬧,等到哭完了,再安慰教育。

    比如他要買某個玩具,家裡已經有很多了,他還要,在商店開始鬧起來,說我就要這輛小汽車,我不走。這時候,父母就一定要對他做一個剋制任性的訓練,把他抱回家,不要打不要罵,也不要管他,任他鬧。抱回家把他放進臥室,因為臥室沒什麼危險,把門一關,一個人來管。

    四、問題的滯後性:大量的案例表明,未成年人的很多問題是滯後問題,比如當你發現十幾歲的孩子已經很難教育了,其實問題發生在很早之前,大多是3-6歲。

    五、一定要苦著養:人在早年,吃得苦越多,他到後來承受力就越好。尤其家裡有兒子的,一定要苦著養,千萬不要照顧太周到。逆子很多時候是百依百順造成的。

    六、6歲之前六培養:

    ①剋制任性——說不(有鬧回家臥室教);

    ②防止壓抑——要東西,多交流,三比一;

    ④學會忍耐——防誘惑,等吃有獎;

    ⑤防止自私——飯桌不動筷。

    ⑥經歷挫折——跑步,游泳。

    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可是等他12歲再說不行,他可以拔腿離家出走,他可以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七、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韓:如跑步、游泳鍛鍊)。

    八、教育方式的對稱性(韓):善於從孩子的態度發現自己教育背景中的問題,有的時候你用什麼方式教育,他就用什麼方式對你。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尊重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眼線會傷害眼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