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竹几枝中作者引用諸多古詩名句,這樣寫的好處: 豐富了文章的意蘊和內涵,增添了文章的詩意和可讀性。 窗前竹几枝 ◎路來森 人世間,不愛竹的人,恐怕不多。 早年,去南方遊玩,見得竹樹林林,無處不竹,就很是對南方人,生出幾多羨慕。覺得南方人有福分,能夠舉目望竹,日日觀竹,滿目秀碧中,端的是水潤翠雅,賦得幾分人生的精緻和清韻。 不幾年後,北方,植竹之風勃然興起。不僅公園大興植竹,連機關單位,也附庸風雅,每每在水池邊,假山旁,栽植幾棵竹樹。那年單位植竹,我撿其棄而不用之小竹數株,植於自家庭院窗前。沒想到就活了,更沒想到的是,幾年之內竟然孳生成叢,葳蕤豐茂。搖搖曳曳,成為窗前一景。 於是,鄉居的那幾年裡,觀竹,賞竹,便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每日晨起,盥洗已畢,我必是在幾株竹樹前站立一會兒。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是想嗅一嗅它那特別清潤的味道,看一看綴在葉尖的水珠。我奇怪,為什麼竹葉上的水珠,總是靜靜地綴在葉片的頂尖上。那麼險峭,隨時都讓人擔心著它的墜落;又是那麼晶瑩,水晶一般,明澈而靚麗。似稚子之心,清純得不得了。 每有風雨即來,竹樹便唰唰生響,如春蠶嚼食,似心潮輕濺。耳聽竹聲,不生躁,反生靜。閉目傾聽,尤覺滋味永長。 最是那夏日,月下。一個人,坐於庭院之中,四旁寂寂,竹樹生涼。竹樹,枝葉扶疏,隨風搖曳;月光如洗,乾乾淨淨地照在竹枝上,地面,投下斑駁細碎的影子。有時候,我漏夜醒來,正看到下弦月掛滿枝梢,於是,心中便暢然有一番“臥看殘月掛竹梢”的詩意,便久久難以入寐。只因,那景,那情,都美得讓人心悸。於是,那一夜,我心中流淌著一條南方的河。 冬日亦佳。《四時幽賞錄》記山窗聽雪:“飛雪有聲,惟在竹間最雅。山窗寒夜,時聽雪灑竹林,淅瀝蕭蕭,連翩瑟瑟,聲韻悠然,逸我清聽。”似此,固然是佳。但於我,最喜歡的還是殘雪掛枝頭。一簇簇,一片片,碧碧的,是竹青;皚皚的,是雪白,都給人一種清淨、潔爽的美。那種美有一種凜冽的寒意,澡雪滌洗,人的心靈就不得不純淨下來。人,便少了俗氣,多了雅氣;便減一分小人心,增一分君子心。 當然,窗前蕭蕭竹几枝,最得意處,還是常常引我走進文化的航道,穿行其間,獲一份文化的、文明的滋養。 中國傳統文人,多愛竹,喜畫竹,而鍾情至深者,莫過於文與可和鄭板橋。 文與可畫竹,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畫家米芾稱讚他:“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開創墨竹畫法的新局面,形成“墨竹”一派。文彥博則評價其人:“與可襟韻灑落,如晴雲秋月,塵埃不到。”真有竹直、竹潔、竹逸之性。鄭板橋,不僅喜歡畫竹,更喜歡栽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且有多篇詩文贊竹,贊竹之“高節清風”,之“咬定青山不放鬆”。竹葉蕭蕭,竹聲颯颯,他臥齋聽竹:“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民胞物與,鄭板橋聽竹,聽出的是大襟懷。 竹,何以如此受人之愛? 到底還是白居易在《養竹記》一文中總結的好,竹有“四賢”: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竹,具賢人之德,有君子風範耳。
窗前竹几枝中作者引用諸多古詩名句,這樣寫的好處: 豐富了文章的意蘊和內涵,增添了文章的詩意和可讀性。 窗前竹几枝 ◎路來森 人世間,不愛竹的人,恐怕不多。 早年,去南方遊玩,見得竹樹林林,無處不竹,就很是對南方人,生出幾多羨慕。覺得南方人有福分,能夠舉目望竹,日日觀竹,滿目秀碧中,端的是水潤翠雅,賦得幾分人生的精緻和清韻。 不幾年後,北方,植竹之風勃然興起。不僅公園大興植竹,連機關單位,也附庸風雅,每每在水池邊,假山旁,栽植幾棵竹樹。那年單位植竹,我撿其棄而不用之小竹數株,植於自家庭院窗前。沒想到就活了,更沒想到的是,幾年之內竟然孳生成叢,葳蕤豐茂。搖搖曳曳,成為窗前一景。 於是,鄉居的那幾年裡,觀竹,賞竹,便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每日晨起,盥洗已畢,我必是在幾株竹樹前站立一會兒。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是想嗅一嗅它那特別清潤的味道,看一看綴在葉尖的水珠。我奇怪,為什麼竹葉上的水珠,總是靜靜地綴在葉片的頂尖上。那麼險峭,隨時都讓人擔心著它的墜落;又是那麼晶瑩,水晶一般,明澈而靚麗。似稚子之心,清純得不得了。 每有風雨即來,竹樹便唰唰生響,如春蠶嚼食,似心潮輕濺。耳聽竹聲,不生躁,反生靜。閉目傾聽,尤覺滋味永長。 最是那夏日,月下。一個人,坐於庭院之中,四旁寂寂,竹樹生涼。竹樹,枝葉扶疏,隨風搖曳;月光如洗,乾乾淨淨地照在竹枝上,地面,投下斑駁細碎的影子。有時候,我漏夜醒來,正看到下弦月掛滿枝梢,於是,心中便暢然有一番“臥看殘月掛竹梢”的詩意,便久久難以入寐。只因,那景,那情,都美得讓人心悸。於是,那一夜,我心中流淌著一條南方的河。 冬日亦佳。《四時幽賞錄》記山窗聽雪:“飛雪有聲,惟在竹間最雅。山窗寒夜,時聽雪灑竹林,淅瀝蕭蕭,連翩瑟瑟,聲韻悠然,逸我清聽。”似此,固然是佳。但於我,最喜歡的還是殘雪掛枝頭。一簇簇,一片片,碧碧的,是竹青;皚皚的,是雪白,都給人一種清淨、潔爽的美。那種美有一種凜冽的寒意,澡雪滌洗,人的心靈就不得不純淨下來。人,便少了俗氣,多了雅氣;便減一分小人心,增一分君子心。 當然,窗前蕭蕭竹几枝,最得意處,還是常常引我走進文化的航道,穿行其間,獲一份文化的、文明的滋養。 中國傳統文人,多愛竹,喜畫竹,而鍾情至深者,莫過於文與可和鄭板橋。 文與可畫竹,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畫家米芾稱讚他:“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開創墨竹畫法的新局面,形成“墨竹”一派。文彥博則評價其人:“與可襟韻灑落,如晴雲秋月,塵埃不到。”真有竹直、竹潔、竹逸之性。鄭板橋,不僅喜歡畫竹,更喜歡栽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且有多篇詩文贊竹,贊竹之“高節清風”,之“咬定青山不放鬆”。竹葉蕭蕭,竹聲颯颯,他臥齋聽竹:“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民胞物與,鄭板橋聽竹,聽出的是大襟懷。 竹,何以如此受人之愛? 到底還是白居易在《養竹記》一文中總結的好,竹有“四賢”: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竹,具賢人之德,有君子風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