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4
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域

    總的來說,乾隆配不上“十全老人”這個牛逼哄哄的稱號,因為他所吹噓的“十全武功”含金量不夠、水分太多。

    乾隆晚年自我感覺異常良好,自號為“十全老人”,並用一塊和田玉鐫刻了一方“十全老人之寶”的圖章,其洋洋自得之情,至今可以想見。

    所謂“十全”,源於乾隆所津津樂道、向世人吹噓的“十全武功”。那麼,這所謂的“十全武功”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呢?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廓爾喀(今尼泊爾)乞降於清,乾隆吟詩有“十全大武揚”之句,又寫有《十全記》以記功,裡面詳 細列出了到底是哪十功:

    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寶島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在十全武功中,真正值得後人稱道的是兩平準噶爾與一平大、小和卓的叛亂,這些軍事行動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向心力,的確具有歷史的進步作用。

    但細看其他七功,卻總有濫竽充數之感。民間喜用“十全十美”一語來形容事物完美無缺。乾隆在志得意滿之際,也未能免俗,拼拼湊湊,總算有了十全武功。

    其實受降廓爾喀本為一事,一分為二,意在迫不及待地求得自家的十全十美,總有些名不符實。

    所謂十全武功的軍事行動,起因與性質各有不同,以今人眼光來判斷,更不能一概而論。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就拿徵緬甸、安南這兩功來說,這明顯是以大凌小、以強凌弱,算不得什麼榮耀之舉。

    鎮壓寶島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的反抗暴(政),更不值得向世人誇飾。

    進攻廓爾喀,原本師出有名,卻因主將福康安在小勝之後自比諸葛武侯,“擁肩輿揮羽扇以戰”,驕兵必敗,深人敵境後傷亡甚多。直到後來因廓爾喀乞和,才得以體面退兵。

    由此觀之,將進攻廓爾喀視為“十全武功”中的兩功,實在不倫不類。

    再看大小金川之役,是清廷與藏地土司的鬥爭。從反對地方割據勢力的角度而言,大小金川之役的結果還是積極的,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都促進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流,在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如果僅僅從軍事角度來審視,實在是勞師糜餉,暴露了清兵的腐敗與無能,根本談不上什麼武功可以稱道後世。

    大金川之役歷時兩年,統兵將領張廣泗、訥親被處死,最後由大學士傅恆與革職戴罪立功的嶽鍾琪收拾殘局,才迫令土司莎羅奔投降,算是勉強撈回了一點面子。

    然而這次衝突中遮掩起來的矛盾,20年以後又總爆發出來,小金川之役歷時六七年,統帥溫福兵敗於木果木,陣亡。

    此後清兵調整軍力,以阿桂為定西將軍,以豐伸額、明亮為副將,又調健銳營來加強戰鬥力,才逐漸扭轉戰局,平定大小金川,並改土歸流,設定了懋功廳。

    然而兩金川方圓不過500來公里,人不滿3萬戶,卻讓清廷耗費了至少7000萬兩軍費,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所付出的代價與最後結果不成比例。

    總而言之,乾隆給自己扣上的“十全老人”這頂帽子對於他來說還是太大了一些,因為他所吹噓的“十全武功”含金量遠遠不夠。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在康熙、雍正兩位皇帝所奠定的堅實基礎之上,清帝國終於在乾隆帝時期迎來了全盛期。以至於乾隆帝曾在81歲時志得意滿地寫下《御製十全記》以記述其在十場戰爭中所獲得的勝利,現將這十場戰爭記錄如下。

    1金川(第一次)

    金川位於四川西北部,大渡河的上游地區。境內有大、小金川兩條河谷,其間分佈著九個藏人小王國。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王莎羅奔與其他小王之間爆發了戰爭,前往平亂的三萬清軍久戰無功。在僵持了兩年之後,這場戰爭才以莎羅奔的請降而告終。

    2準噶爾

    自雍正時代以來,清朝與準噶爾部之間一直保持著和平狀態。不過在乾隆十九年(1754)時,準噶爾部中頗具實力的阿睦爾撒納向清朝投降,於是乾隆帝便考慮藉機一舉解決準噶爾問題。翌年,清朝一方出動了25000人的滿蒙聯軍,並以阿睦爾撒納為前鋒向準噶爾部發起進攻。由於準噶爾部正值內亂,清軍遇到的抵抗微乎其微。僅僅100餘日後,準噶爾部的新大汗達瓦齊便被清軍俘虜,而準噶爾帝國也就此覆滅。

    3阿睦爾撒納

    清朝平定準噶爾部之後,乾隆帝對衛拉特四部採取“全其首領,分而治之”的統治策略。然而妄圖成為全衛拉特統治者的阿睦爾撒納突然發動叛亂,並驅逐了清朝的駐軍。但他的反抗是徒勞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阿睦爾撒納在清軍的追擊下逃入沙俄境內,不久便身染天花而死。而他的屍體則被沙俄埋在了謝米巴拉金斯克,清朝也派員親臨現場進行檢驗。不過,沙俄最終拒絕了清朝提出的將阿睦爾撒納的屍體引渡回國的要求。

    4維吾爾

    自清初以來,東土耳其斯坦的維吾爾人一直處在準噶爾部的統治之下。但隨著準噶爾部的覆滅,作為維吾爾穆斯林宗教領袖的波羅尼都和卓、霍集佔和卓兩兄弟決心趁機獨立並拒絕向清朝投降。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軍進入東土耳其斯坦,進而將沿途的綠洲城市逐個擊破。翌年,清軍攻佔了大小和卓兄弟的最後據點——葉爾羌,而和卓兄弟則翻越帕米爾高原,逃入西土耳其斯坦的巴達赫尚地區。然而在清軍的壓力下,巴達赫尚的國王將二人處死並獻與清朝。

    5緬甸

    在雲南省西南邊境的湄公河上游地區,分佈著十幾個由泰人建立的小王國,這些小王國同時向清朝和緬甸繳納貢賦,以維持自身的統治。而此時緬甸正處於強盛的貢榜王朝統治之下,並正在進行一場針對泰人的本土——暹羅的征服戰爭。與此同時,一支緬軍還向湄公河上游地區進軍,進而於乾隆三十年(1765)與清軍在中緬邊境爆發衝突。乾隆三十二年(1767),緬甸一度滅亡了暹羅,而乾隆帝則趁緬軍主力尚在暹羅的有利時機,於是年及翌年先後兩次發兵進攻緬甸首都阿瓦,但清軍的第一次進攻由於緬人巧妙的游擊戰術和糧草補給的困難而幾乎全軍覆沒,第二次進攻又由於時值雨季,行軍不便而以失敗告終。最終,已然筋疲力盡的清緬雙方透過議和談判結束了戰爭,緬甸也再次成為清朝的朝貢國。

    6金川(第二次)

    第一次金川之戰後,大金川與其他小王國之間一直衝突不斷。到了乾隆三十六年(1771),大金川與小金川結成同盟,並公然向清朝開戰。雖然乾隆帝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大小金川的問題,但由於清軍在大小金川聯軍的堅決抵抗下,損失了大量計程車兵、輜重且進展緩慢,以至於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才最終平定了大小金川。

    7臺灣

    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爆發了由天地會首領林爽文領導的起義,起義軍在擊潰島上的清軍後,幾乎佔領了全島。但第二年清朝便從大陸派出大批清軍登島,進而將起義鎮壓下去。

    8越南

    進入16世紀後,統治越南的黎朝迅速衰弱,王室大權旁落,徒具虛名,其國內也呈現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到了清朝乾隆帝時,北越由鄭朝統治,南越則由西山朝統治。乾隆四十三年(1778)西山朝大將阮文惠北上攻佔河內,鄭朝滅亡。然而越南南北並沒有立即統一,黎朝的末代君主紹統帝又建都於河內並控制了北越。經過短暫的相持之後,阮文惠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再次攻佔河內,進而一統越南,其本人也於不久後登基稱帝,年號光中。

    紹統帝則逃往清朝並向乾隆帝請求援助。翌年,清朝派出一萬人的軍隊助其復國。進入越南境內後,清軍遇到的抵抗十分微弱,輕而易舉地攻下了河內,然而這僅是阮文惠佈下的圈套。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月初一夜,大批越軍突然包圍了河內,並向清軍發起猛烈的攻勢。毫無準備的清軍只得倉皇撤退,途中又因市球江上的浮橋斷裂而大部分落水溺死。

    經此大敗,乾隆帝征服越南的計劃完全落空。此後,他不得不承認越南作為獨立國家的地位,且滿足於僅與越南建立朝貢關係。

    9尼泊爾(第一次)

    正當此時,尼泊爾剛剛被由廓爾喀人建立並延續至今的沙阿王朝所統一,故而其對外擴張的需求十分強烈。乾隆五十五年(1790),西藏上層圍繞三世班禪的遺產繼承問題產生矛盾,於是尼泊爾便藉機入侵西藏。而本應全力支援西藏的清軍統帥巴忠卻極力避免與尼泊爾軍作戰,他甚至還強迫達賴政府向尼泊爾支付賠償金以換取其撤軍。和議達成後,巴忠向乾隆帝報告稱尼泊爾業已向清朝投降。

    10尼泊爾(第二次)

    然而,這種虛假的和平自然難以長久維持下去。乾隆五十六年(1791),尼泊爾再次出兵入侵西藏,巴忠則因畏懼乾隆帝的雷霆之怒而投水自盡。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軍越過喜馬拉雅山攻入尼泊爾境內,但很快便遇到挫折,於是清政府接受了尼泊爾的議和請求。至此,尼泊爾也成為清朝的朝貢國。

    以上便是乾隆朝的“十全武功”,而好大喜功的乾隆帝也因此自稱“十全老人”。透過這些軍事行動,清朝獲得了將新疆地區納入版圖的偉大勝利,但勝利的背後是天文數字般的人員損失和軍費開支。僅以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為例,乾隆帝便花費了帑銀7000萬兩,這個數字相當於清朝兩年的財政收入之和。不過,既然清朝能夠承受數額如此巨大的軍費,可以想見其當時的財力之雄厚。

  • 3 # 張博力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長壽的皇帝之一,晚年自號“十全老人”。那麼,“十全老人”是指什麼呢?

    一般認為,“十全老人”的名稱來自於乾隆的《御製十全記》。乾隆自負文治武功為古今第一人。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在允准廓爾喀國王拉特納巴都爾修貢停戰議和之後,八十二歲的乾隆皇帝親撰《十全記》,記述他的“十全武功”,諭令軍機大臣將此文繕寫四種文字,勒石樹碑於布達拉宮前,“以昭武功而垂久遠”。後來則自詡為“十全老人”。

    現在可見,根據《十全碑》記載,所謂“十全”者,是說他在位期間的十場大勝仗,即兩次平定準噶爾部,一次征服回部,兩次征服大、小金川,一次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征服緬甸,一次征討安南,兩次降伏廓爾喀。在這些戰役中,乾隆親自遴選將帥,運籌帷幄。每逢將士出征,乾隆都要舉行盛大的歡送儀式;戰役結束後,都要祭告宗廟,論功行賞。又在紫禁城內建紫光閣,將有功將帥之像繪於其上,賦詩立傳,並將繳獲的戰利品收藏其中。在承德興建普樂寺、普寧寺、安遠廟等建築,以紀念這些歷史性事件,極盡渲染之能事。

    但是,所謂“十全”其實並非都是勝仗。第一次出征金川,因久戰不下而收兵,緬甸之役,一等公明瑞敗死在小猛育,大學士傅恆受挫於老官屯,被迫允和;出征安南,統帥孫士毅狼狽逃回,提督戰死,全軍潰敗;初征廓爾喀,雙方並未正式交鋒,自然算不得勝利。僅此而論,“十全武功”就有四次“不全”。

    看來,所謂的十全,根本不是十全,只是他自我誇大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頭上縫了3針還沒拆線傷口有點凸起沒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