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湧現過很多將相和的故事,除了廉頗與藺相如,還有下面這幾對:
一、田忌與孫臏
“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詳。公元前340年,孫臏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此即“田忌賽馬”,孫臏也由此名聲大振。田忌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他請教兵法並讓他擔任自己的兵法教師,並讓孫臏擔任田忌的軍師。
他們二人有過多次經典的合作。
公元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司令,孫臏為參謀,結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
公元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魏國攻打南韓,趙國派兵相助。齊軍救韓,以田忌為元帥,孫臏為軍師,孫臏仍進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讓魏軍大將龐涓輕敵深入,中埋伏而陣亡,元帥太子申被斬殺,齊國大勝回師,田忌以軍功封徐州,賜子爵,升中大夫。
二、伍子胥與孫武
公元前515年,孫武向伍子胥獻計,請闔閭刺殺吳王僚,進而讓闔閭即位吳王,公元前512年,伍子胥請退位之吳王伯父推薦人才,其薦孫武,並獻上其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閱後大為賞識,親自訪山拜請孫武出山。
公元前512年,孫武剛任將軍便幫助吳王闔閭消滅楚國的兩個保護國鍾吾國及徐國,吳王想乘勝進攻楚國,但孫武制止,認為吳軍已疲憊,不宜再戰,於是吳王引兵回國-由此可看出孫武的冷靜思考。不久,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之略,輪番騷擾楚國達六年,使楚軍認為吳國只敢騷擾,不敢進攻,放鬆了警惕。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重用伍子胥,並用伍子胥發掘的孫武為元帥,發兵擊敗楚國,次年四月破楚首都郢(今江陵紀南城)。
伍子胥發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伍子胥好友申包胥派使者責備伍子胥鞭屍的作為,伍子胥回答:“幫我向申包胥道歉,我的日子不多了,就像黃昏時趕遠路,所以只能違背常理,倒行逆施了。”
三、張居正與戚繼光
張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被後人稱為“救時丞相”。
戚繼光受命鎮守北方邊境防範蒙古,得到首輔張居正和兵部尚書譚綸的信任,擔任薊州總兵十四年,重修長城,建造塔樓加強防務,官拜左都督,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地位顯赫。
戚繼光訓練一支作戰有方的軍隊,在張居正和譚綸轄下嚴密佈防。張居正對戚繼光十份信任,指示他要保持邊境和平,不要主動進攻,而戚繼光自己則其實想採取攻勢。1571年明朝與蒙古訂立和約。與在沿海平定倭寇相比,戚繼光守衛長城抵禦蒙古人的十五年間,可謂平靜許多。
歷史上除了廉頗與藺相如這個將相和經典典故外,還有吳國謀臣孫武和一代悲情名將伍子胥,春秋時齊國謀臣孫臏和貴族名將田忌,明朝首輔張居正和抗倭名將戚繼光等。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湧現過很多將相和的故事,除了廉頗與藺相如,還有下面這幾對:
一、田忌與孫臏
“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詳。公元前340年,孫臏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此即“田忌賽馬”,孫臏也由此名聲大振。田忌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他請教兵法並讓他擔任自己的兵法教師,並讓孫臏擔任田忌的軍師。
他們二人有過多次經典的合作。
公元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司令,孫臏為參謀,結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
公元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魏國攻打南韓,趙國派兵相助。齊軍救韓,以田忌為元帥,孫臏為軍師,孫臏仍進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讓魏軍大將龐涓輕敵深入,中埋伏而陣亡,元帥太子申被斬殺,齊國大勝回師,田忌以軍功封徐州,賜子爵,升中大夫。
二、伍子胥與孫武
公元前515年,孫武向伍子胥獻計,請闔閭刺殺吳王僚,進而讓闔閭即位吳王,公元前512年,伍子胥請退位之吳王伯父推薦人才,其薦孫武,並獻上其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閱後大為賞識,親自訪山拜請孫武出山。
公元前512年,孫武剛任將軍便幫助吳王闔閭消滅楚國的兩個保護國鍾吾國及徐國,吳王想乘勝進攻楚國,但孫武制止,認為吳軍已疲憊,不宜再戰,於是吳王引兵回國-由此可看出孫武的冷靜思考。不久,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之略,輪番騷擾楚國達六年,使楚軍認為吳國只敢騷擾,不敢進攻,放鬆了警惕。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重用伍子胥,並用伍子胥發掘的孫武為元帥,發兵擊敗楚國,次年四月破楚首都郢(今江陵紀南城)。
伍子胥發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伍子胥好友申包胥派使者責備伍子胥鞭屍的作為,伍子胥回答:“幫我向申包胥道歉,我的日子不多了,就像黃昏時趕遠路,所以只能違背常理,倒行逆施了。”
三、張居正與戚繼光
張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被後人稱為“救時丞相”。
戚繼光受命鎮守北方邊境防範蒙古,得到首輔張居正和兵部尚書譚綸的信任,擔任薊州總兵十四年,重修長城,建造塔樓加強防務,官拜左都督,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地位顯赫。
戚繼光訓練一支作戰有方的軍隊,在張居正和譚綸轄下嚴密佈防。張居正對戚繼光十份信任,指示他要保持邊境和平,不要主動進攻,而戚繼光自己則其實想採取攻勢。1571年明朝與蒙古訂立和約。與在沿海平定倭寇相比,戚繼光守衛長城抵禦蒙古人的十五年間,可謂平靜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