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破鏡

    我最近重溫了一遍經典電影《伊甸湖》,影片講述的史蒂夫和珍妮無緣無故被虐殺致死的過程。整部電影給人人又帶來了一種憋屈的感覺。當男主角被綁起來,幾個少年一邊拿裁紙刀虐殺一邊拿手機拍攝的時候,相信每個觀眾都有想踢死這幾個無知無畏的鄉巴佬孩子的感覺,希望有主角光環的男主從車裡掏出把AK-47射死這些熊孩子們。但遺憾的是,在這部影片中,不管男主還是女主統統沒有主角光環,沒錯,就是被這幾個乳臭未乾的,偏僻角落的,無知無畏的惡少年先是言語挑釁,再是偷車,後來當男主無意殺死他們的狗時,事態向不可控的方向變化。領頭的小屁孩布萊特領著小嘍囉儼然變成了追殺主角。這可能是我所見過的最憋屈的主角了。如果有個最佳倒黴獎絕對要頒發給他們。就在男主死了後,女主開啟無敵模式殺死兩個小孩駕車要逃離的時候,大家彷彿看到了逃出小鎮的希望時。導演偏偏又讓女主碰見布萊特父母。子不教父之過,少年們的父母偏信布萊特說的話,把女主殺死。

    當看完這個細節,我感到了恐怖,這種恐怖不是看那種貞子般的恐怖,而是基於現實的恐怖。我不禁想起了以前一條新聞,四個十幾歲的少年虐殺36歲婦女原因僅僅為了取樂,4名少年發現在站臺下避雨的丁女士後,假裝嬉鬧接近丁女士,其中一女孩多次碰撞丁女士。丁女士出言指責後,4少年將丁女士挾持到附近一拆遷房屋內,用棍棒毆打全身、脫光衣服、菸頭燙、火燒頭髮和下體等極為殘忍的方式,將丁女士殺害,並搶走其隨身攜帶的112元錢和一部小靈通。當法院判決共判處57年後,死者的妹妹跪在地板上大聲痛哭為什麼不判處死刑。當時外界給出的推論是他們都是心態發育不完整的輟學少年,往往會用暴力來發洩心中的鬱悶。我覺得這樣的解釋和這部電影所表達的主題相比就顯得有些膚淺了。不管是現實中的命案還是影片中的慘劇。都折射出這樣一個主題——人性本惡。更準確的說是少年本惡。

    這是一部少年犯罪題材電影。切入點小但挖掘的卻很深。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在這階段你有精力你有時間有無知者無畏的心態,這些都是今後獲得良好自我發展的基石。但同樣的,如果缺乏約束,缺少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甚至可以說缺少必要的恐懼,少年時期就很容易走歪,影片中布萊特及他的同伴們,就缺少這種約束,以至於形成他們暴力的性格。影片中有不少小細節值得我們注意。當男主角在餐廳跟服務員說到這幾個壞孩子時,服務員臉色變得難看,說道:這不是我的孩子。另外,當男主停車在布萊特的家想向他的父母告狀時,卻沒碰見布萊特父母。後來布萊特父親開車回來碰到佔位在他們家的男主的車時大罵蠢貨。什麼樣的家庭誕生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誕生什麼樣的孩子。從布萊特的父親最後殺害女主的行為,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布萊特那麼乖張暴戾了。少年本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約束惡的教育。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令人憋屈的電影,當最後那個叫布萊特的少年扮酷似的戴上已被殺害的男主的太陽鏡時,我深深感受導演所揭示的人性的無知與野蠻。做惡的少年不僅存在與影片中,或許就存在在我們身邊,另外這部電影給我最好的啟示就是,平時一個人不要去荒山野嶺,就算去也要帶好自我保護的工具,保護自己的時候一定不要懦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排骨煨藕湯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