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縝君
-
2 # 伍昭輝
雖然明王朝在末期做了許多的戰略誤判,崇禎帝的選擇也是一次“死要面子”的非理性考慮。但是我們並不能否定明朝曾經給漢族帶來的錚錚鐵血與漢魂,我們是否能想象一下,如果在元朝和清朝中間沒有一個能給漢族帶來尊嚴的政權,那麼,漢族作為一個曾經創造了幾千年輝煌的民族又會走入什麼樣的境地?
舉個例子,在元朝末年,朱元璋一句“恢復中華”就能喚起一片熱血,而到了清朝末年,孫中山一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卻只能讓極少數的有識之士為之奮鬥。再者,清初的剃髮運動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砍斷了多少人的脊樑??再經過近代來自西方列強的侵略殖民,中國在近代幾乎到了毫無民族尊嚴可言的地步,這種在外華人面前覺得低人一等的現象現在也有時時可見…
曾經的那個能夠說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漢族一度迷失了,那個曾經創造了“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的漢族一度處於滅絕邊緣,那個曾經發明瞭“四大發明”建造“萬里長城”的民族一度曾看不到希望…
而明朝,它有“跳梁者,雖強必戮”的霸氣,也有《天工開物》,《本草綱目》和《永樂大典》等鉅著,也有仁宣之治的盛世,還有鄭和下西洋的豪邁,它還打破了中國歷史上北征必敗的鐵律…總之,這是一個值得紀念卻常常被遺忘的時代。
歷史的興替有其主客觀原因,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其興盛衰弱,但是歷史也需要感動,因為它提醒著我們,我們這個民族,是無法被擊敗的,它提醒我們,對這個民族的信仰,將讓我們走的很遠很遠。
這句話原本是用來諷刺1860年清朝丟下首都逃走的事情。
1900年慈禧再次出逃,前往西安。
相比於清朝狼狽逃竄,明朝皇帝當然算得上是鐵骨錚錚。
但這不代表明王朝鐵骨錚錚。當初崇禎曾想過和滿清議和,最後迫於士大夫輿論而妥協。雖然這和崇禎自身能力有關,但當時明王朝有一部分官僚可是非常主戰的。
但是當明朝滅之後,作為王朝中堅力量計程車大夫、官僚都做了什麼呢?
滿清啟用的洪承疇、吳三桂等人,這兩人都是科舉出身,平步青雲,受盡皇恩。其他如祖大壽,孫可望,李永芳、馬光遠、孫得功、金礪、左夢庚、趙之龍數不勝數,滿清能以東北一地統治中原,這些人功不可沒。
他們大多並不是走到絕路才投降的,而是為了榮華富貴投降的。他們既沒有盡到對君主的忠誠,也沒有體現任何人格魅力。
明末的顧炎武在《日知錄》裡寫到:
“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亡國的時候,君王死社稷了,臣子呢?對於有的明王朝的臣子而言,和朱氏統治天下的時候有他們,朱氏滅亡之後,他們轉身就投靠了愛新覺羅。
但明王朝還是還是有些鐵骨錚錚,如朱舜水、張煌言、史可法、鄭成功、李定國、夏完淳等數不勝數的人。
他們就是顧炎武提到的,保國者以及保天下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明朝或許有非常多鐵骨錚錚的人,但絕不是鐵板一塊,否則怎麼會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