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閏帝
-
2 # 晴能自制
800里加急是古代傳送加急檔案的最高級別。古時候的檔案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二十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定以每天三百里的速度傳遞。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傳送的速度可達到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達到八百里,每站都用快馬。
安祿山叛亂,唐太宗為何六天後才知道呢?一是資訊傳遞速度慢,即使快馬加鞭,八百里加急了,但幾天時間也實屬正常,畢竟有這樣的距離。二是考慮當時皇帝過早的開始尋歡作樂,把權利大量的下放給各個官僚,涉及利益問題就容易導致原有朝堂秩序被打亂,而實際也這樣發展了,上傳不到位,下達也不到位。
所以說,不論八百里加急是否是真的,唐太宗知道得晚針對當時情景來說也算是個必然結果了。
-
3 # 閉家鎖的紅楓
800里加急並不是唐代制度。除了文學作品外我還沒查到出處,希望大家提供例證。
唐代規定,每天車行至少一百二十里,騎馬一百八十里,最高等級的軍令傳遞日行五百里。
比如唐代初期:
(唐太宗)上謂侍臣曰:“孝恪近奏稱八月十一日往擊焉耆, 二十日應至, 必以二十二日破之。朕計其道里, 使者今日至矣!”言未畢, 驛騎至。
據計算焉耆(今新疆焉耆縣)至長安的距離達到七千裡, 驛騎二十八日, 平均每日行直線距離為二百五十里。這麼長的距離,日行只有250裡,又在唐太宗的預料之內,這說明這個速度屬於常規。
而755年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造反,《舊唐書地理志》記載 : 涿州 本幽州之范陽縣。。。。至京師二千四百里。6天之後唐玄宗知道了訊息,也就是說資訊傳遞的速度是每年400裡,這個速度絕對不慢。這說明唐朝向北方的驛騎系統是非常高效的。
那有人問了, 為何不用信鴿傳遞情報呢?
軍事情報的傳遞,除了講求快速外,還需要安全和保密,實際上信鴿傳遞情報,中間的折損率是很高的。普通訊鴿只能飛幾百公里,1500公里就算信鴿放飛超長距離,而現代舉行信鴿大賽,實際到達終點的鴿子數量都少於起點。
所以這限制了信鴿的用途,只適合距離短,保密性要求不高的情報傳輸。說起來,歷史上的唐朝軍隊沒使用信鴿,而後代的宋朝軍隊,甚至因為信鴿吃過虧。
1041年,好水川之戰,宋朝軍隊發現道旁放置數個銀泥盒,好奇的將盒開啟,百餘隻帶哨家鴿飛出,西夏軍發現鴿子成片飛起,於是判斷出宋軍所在,西夏騎兵衝擊了處於行軍隊形中的宋軍,最後宋軍大敗,戰死上萬人。
回覆列表
唐太宗不是在6天后才知道的,他一輩子也不知道這件事。不在一個時間點,唐太宗早死了。
安史之亂髮生在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763年)之間。是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戰爭,這也是唐朝由盛唐轉向衰弱的開始。
在這場安史之亂中,也出現了一位名將,他就是郭子儀。在這場平亂之戰中,郭子儀發揮出驚人的軍事才能。正是這場平亂之戰,成就郭子儀一代名將的風彩。
八百里加急在古代是最高的情報傳遞級別。多用於軍事上。軍情如火,馬息人不息也就是換馬不換人。一般情況下,送一封八百里加急情報都要跑死幾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