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55479079281

    上半句主要誇張,下半句主要比喻.“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古詩作品《秋浦歌》第一二句,其全詩文如下: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註釋】  ⑴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  ⑵山公:指山簡。  ⑶甯戚:春秋時衛華人。  ⑷白石爛:甯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之句。  ⑸黑貂裘:《戰國策·秦策》載,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車嶺:《貴池志》載,貴池西南七十餘里有水車嶺。  ⑺寄生:一種植物,其根部不紮在土裡而依附在松樹、楊樹等枝杈上,靠吸取這些樹的養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統志》載,江祖山,在貴池西南二十五里處,一石突出水際,高數丈,名曰江祖石。  ⑼邏人:今稱邏人磯,乃江邊一巨石。人:一作“叉”。  ⑽魚梁:地名,在邏人磯附近。  ⑾舟:一作“行”  ⑿平天:湖名,舊址在貴池西南的齊山腳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臉紅。這裡是指爐火映紅人臉。  ⒁個:如此,這般。  ⒂秋霜:形容頭髮白如秋霜。  ⒃白鷳(xián):大型鳥類,也叫“白雉“。  【翻譯】  白髮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賞析】  第十五首詩,是組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首。“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湧,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髮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髮怎麼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歎詩人的氣魄和筆力。古典詩歌裡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闢蹊徑,以“白髮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讚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髮以及白髮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寶寶三個月了,最近老是流口水,還特別喜歡吃手指?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