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poke9675

    《蒹葭》這首詩,是那個時代的秦華人憑弔一位叫馮夷的賢者。遠古傳說中,他是在仲秋八月渡黃河時溺水而死的,被秦華人尊為“水仙”。年深月久,悼念活動漸漸變為一種民俗,這首詩就是由此而作。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譯文(流沙河老師) 第一章,“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點明瞭時令,這時已經從初秋的白露轉為仲秋的寒露時節了。“蒹葭”就是蘆葦;蒼蒼者,季節入秋,蘆葦老了,顏色轉深之謂也。這裡的“白露”,是指露水泛白,不是節令之名,節令應該是寒露。 詩歌從時令的交代轉向詠歎人物、說明地點:“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者,傳說也;伊人者,那個人也,就是馮夷。因為馮夷是死在黃河的,祭奠他的活動肯定要在江河之畔,所以是“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是說人們在水邊盤桓,走了很久,走了很遠,還克服了許多障礙,象徵著祭奠的人們在反覆尋找、追蹤馮夷。溯者沿著也;“溯洄”是沿著流水逆流而上;阻者難以通行也。但是畢竟水流太長,水勢太大,黃河到了八月,就是洪水季節,所謂“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水勢壯闊,兩岸之間濁浪滔天,“不辨牛馬”,人們無法找到馮夷,只能在想象中循著他的蹤跡,彷彿看見他就在河心中央,這就是“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從”讀音zòng,就是追蹤的意思;宛者,彷彿也。這是全詩的第一章,情感深沉,結像如見,音韻又十分優美,一下子就把我們抓住了。 第二章,描寫的重點做了變動,既交代了氣候的寒冷,也表現了參與活動的人們的奔波和心情:“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悽悽”是寒冷之意,“晞”是曬乾,“湄”是河岸邊的水草交會處,與“晞”同韻,它是保持著音韻之美的。陰曆八月,天自然是涼下來了,蘆葦已經顯得蕭瑟,參加活動的人又去得很早,蘆葦上的露水都還沒有曬乾,更增添了淒寒之感。他們要尋找的那個人,開始好像就在水邊的蘆葦叢中。但是“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流從之,宛在水中坻。”——大家在岸邊逆水而行,想去找他,一會兒又無路可走,一會兒又遇到土坡,找了很久,結果依然只是恍恍惚惚地看見,他好像在水中的小島上。躋者,上坡也;坻者,河灘小島也。 第三章,場景和心境都和前面相似:“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但是讀音要特別說一下。這裡的“采采”讀音qǐqǐ,半溼半乾之意;“已”和“採”同韻,指露水還在,還沒幹的意思;“涘”是水邊,也是押韻的。“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就是說我們總是找不到他,上游也看不到他,又要翻山走彎路,順著到下游去找他,他又好像出現在河心小島上了。“道阻且右”這個“右”本來是轉右彎的意思,在這裡是指道路迂曲,按古音也是押韻的;沚者,河心小島也。這些看似不同的字,古讀音都是押韻的。 這種祭祀神靈,有沒覺得似曾相識?對了,《離騷?湘夫人》《離騷?湘君》。先民的祭祀也很相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茉莉花新長的葉子泛黃,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