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沒讀過什麼書,這是事實。
《漢書》中讀過書的人,簡歷一般是這樣的:
985還是211,一目瞭然。
霍光的簡歷,學歷一欄是白板。
他輔政,是因為行事謹慎,又有家族關係,學歷是不過關的。這一點容易受人詬病。
廢劉賀的時候,霍光問出一句:“今欲如是,於古嘗有此否”,顏師古的注就諷道 :“光不涉學,故有此問”。
所謂的學,其實就是學經典,用經典。無論做什麼,都要尊經典,尊古制,守規矩。
如果你做事不尊禮制,不按常理出牌,你必須有足夠的經典理論依據來包裝自己,否則就容易被扣上“不學亡術”的帽子。【學歷本身就不過關的時候,更容易被人刻板印象攻擊:看吧看吧,讀書少就是不懂道理...]
霍光有兩件體現“不學”的事,常被後人詬病:
1)拒絕為丁外人封侯。
上官桀父子為蓋長主公主的面首丁外人求封侯,拖上了燕王劉旦,劉旦使用了子路之事:
上官桀父子使出了國家歷史依據,列侯尚公主:
況且此時昭帝已經下詔丁外人服侍蓋長主公主。
霍光堅決不同意,但又拿不出自己的理論依據,是謂“不學無術”。
2)昭帝十八加元服。
晚了幾年。
平民二十而冠,但依照古禮,天子是要早冠的。相傳文王十二冠,成王十五冠。 沒什麼特別的理由,讓昭帝十八歲才加元服,也是儒家眼中的“不學”。
這兩件事霍光的處理都有政治目的,一是硬懟上官、燕王,二是鞏固掌控,原本都是可以圓回來的,但因為“不學”,所以處理失當。
還有一件小事。
上官桀謀殺霍光失敗後,霍光心有餘悸,接見人都要脫衣搜身。蕭望之不願意,見到搜身的架勢就跑路。霍光把他請了回來。蕭望之來了句:
這本來是個體現高風亮節機會。但大概是諷刺意味太重,霍光來了火。這一批見的人裡,唯獨蕭望之不用。
讀書人最憤慨的事,大概就是我引經據典抖了個學術機靈,你即迴應不了,又不鳥我,真是“不學亡術”。
在後代文人眼裡,霍光的“不學亡術”是一個共識。
班固表達了這個共識,但他的原意大概還有更多的惋惜成分:
不讀經典,不瞭解過去的故事、舊制、前人經驗,所以做事“暗於大理”, 導致了:
霍光沒讀過什麼書,這是事實。
《漢書》中讀過書的人,簡歷一般是這樣的:
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公孫弘,菑川薛人也。少時為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魏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學《易》,為郡卒史,舉賢良,以對策高第,為茂陵令。985還是211,一目瞭然。
霍光的簡歷,學歷一欄是白板。
他輔政,是因為行事謹慎,又有家族關係,學歷是不過關的。這一點容易受人詬病。
廢劉賀的時候,霍光問出一句:“今欲如是,於古嘗有此否”,顏師古的注就諷道 :“光不涉學,故有此問”。
所謂的學,其實就是學經典,用經典。無論做什麼,都要尊經典,尊古制,守規矩。
如果你做事不尊禮制,不按常理出牌,你必須有足夠的經典理論依據來包裝自己,否則就容易被扣上“不學亡術”的帽子。【學歷本身就不過關的時候,更容易被人刻板印象攻擊:看吧看吧,讀書少就是不懂道理...]
霍光有兩件體現“不學”的事,常被後人詬病:
1)拒絕為丁外人封侯。
上官桀父子為蓋長主公主的面首丁外人求封侯,拖上了燕王劉旦,劉旦使用了子路之事:
“子路喪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觀過知仁’。今臣與陛下獨有長公主為姊,陛下幸使丁外人侍之,外人宜蒙爵號。”上官桀父子使出了國家歷史依據,列侯尚公主:
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許。況且此時昭帝已經下詔丁外人服侍蓋長主公主。
霍光堅決不同意,但又拿不出自己的理論依據,是謂“不學無術”。
2)昭帝十八加元服。
晚了幾年。
平民二十而冠,但依照古禮,天子是要早冠的。相傳文王十二冠,成王十五冠。 沒什麼特別的理由,讓昭帝十八歲才加元服,也是儒家眼中的“不學”。
這兩件事霍光的處理都有政治目的,一是硬懟上官、燕王,二是鞏固掌控,原本都是可以圓回來的,但因為“不學”,所以處理失當。
還有一件小事。
上官桀謀殺霍光失敗後,霍光心有餘悸,接見人都要脫衣搜身。蕭望之不願意,見到搜身的架勢就跑路。霍光把他請了回來。蕭望之來了句:
今士見者皆先露索挾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這本來是個體現高風亮節機會。但大概是諷刺意味太重,霍光來了火。這一批見的人裡,唯獨蕭望之不用。
讀書人最憤慨的事,大概就是我引經據典抖了個學術機靈,你即迴應不了,又不鳥我,真是“不學亡術”。
在後代文人眼裡,霍光的“不學亡術”是一個共識。
班固表達了這個共識,但他的原意大概還有更多的惋惜成分:
不讀經典,不瞭解過去的故事、舊制、前人經驗,所以做事“暗於大理”, 導致了:
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淫溢之慾,以增顛覆之禍,死財三年,宗族誅夷,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