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47066224253

    線索就是作者組織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貫穿於全文的脈絡。作者為達到散文“散”與“不散 ”的統一,在組織結構上,就要有明確的線索,把所有材料聯綴起來,組成一個藝術的整體。學生在閱讀時如 果正確地把握住線索,就能準確地理解、剖析文章。

    可是,由於作者思路千變萬化,也由於寫作內容、意圖與表達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線索安排也就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我們在把握線索的時候,注意因文而異,採取不同的方法:

    在許多寫人記事及遊記類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時空轉換的詞語,學生閱讀時如果把這些詞語連線起來看,就能領悟、把握文章的線索。如朱德《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有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從我能記憶時起” 、“到四五歲時”、“到八九歲時”、“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母親優秀品德的許多事情,便一樁樁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時間為線索 組織安排材料的。又如《桃花源記》當中有不少表示地點和方位的詞: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不同的處所 正表明了空間的變換,由此引出了豐富多彩的記敘內容,據此可以斷定此文的線索是:漁人的行

    不少敘事及抒情類的文章,常用一個具體事物或象徵事物貫串全文,作為行文線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記一輛紡車》,全文以懷念在延安時使用過的一輛紡車開頭,接著從三個方面寫懷念紡車的原因:紡車 保證了“豐衣”,堅持了抗戰;紡線也是一種很有趣的生活;紡線使大家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最後再以懷念紡車作結,點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這樣以“一輛紡車”為線索,把與紡車有關的事按類別組

    閱讀時學生可以透過文章中反覆出現的抒情議論的語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認識、把握線索。這類線索,抒情、敘事類散文都常用。如《白楊禮讚》,“我讚美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等語句,在文章 中反覆出現了四五次。據此可知,作者從樹寫到人,那讚頌的感情一層深似一層,一浪高過一浪,由蘊蓄到噴湧,就是靠“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這一線索如串珍珠般連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整體。

    上面講的三種,都因有較明顯的外部標誌而較易掌握,而感情線索常常是隱伏於記敘的內容之中,這就需要學生閱讀時細心分析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絡,理清感情發展變化的軌跡,以此匯出文章的線索。如《 ,文章開頭寫“我”小時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總不大喜歡”蜜蜂;接著寫因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當參觀養蜂場,瞭解到蜜蜂的忘我勞動與無私奉獻的精神後 ,“我不禁一顫”,對蜜蜂發生了由衷的讚歎;最後“夢見自己變成了”。由此,、以情導“線” 、反覆出“線” 織起來 ,形成一篇優美的散文。 、因物取“線” 蹤。 、時空連“線”

    1/2頁

    可以理出“我” 對蜜蜂感情變化的線索:不大喜歡→嚮往、愛慕→讚頌→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子上面有兩個價格、以哪個價格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