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們心裡都有病

    畢業二十年正是人到中年之時,而同學聚會又是最能引發“中年危機”的一個場合,因為這正是“社會比較理論”大規模發酵的情境,我們會無法控制地將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這種比較,既包含了與學生時代的縱向比較,又包含了現階段與同學的橫向比較,從而打破以往自身建立起的一種平衡感。

    比如,外型上看,曾經青蔥翩翩少年悠悠少女,如今大多數卻都成了油膩的中年男子和憔悴的中年女子,大腹便便,面板鬆垮,皺紋脫髮,歲月或多或少在我們身上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讓人不得不感慨青春易逝,芳華難覓。少有的凍齡男神女神保持動人光彩的,更讓人覺得自慚形穢。生活狀態上,也是免不了相互比較,甚至吹噓攀比。觥籌交錯中這個總那個主任互相吹捧著,工作如何年薪多少,買沒買學區房孩子上沒上重點學校,似乎沒有點可以拿得出手自我標榜的,都不好意思出現在這種場合。

    有些情況會讓人覺得順理成章,早就可以預見,讓人感慨“TA就該是現在這樣啊”。也有些情況出現戲劇性的反轉,學生時期的優等生可能成了碌碌無為的平凡人,倒是那些淘氣的所謂“差生”卻活出了自我和個性。 這種反轉是帶有衝擊力的,會衍生出一些複雜微妙的情緒和極端反常的行為舉動,積極的可以是獲得更多的認同感和成就感,消極的則是讓人產生極大的自我懷疑,也是為什麼同學聚會後會引發很多“重溫舊夢”或者“矛盾爆發”的狗血劇情的原因。當我們預見了這些可能遭遇的“內心不適感”,選擇不去同學聚會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學生時代的友情多數只待成追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討厭遊戲中哪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