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三大青銅器: 一 、體量最大的盤,虢季子白盤,鑄於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以銘文字數而言,虢季子白盤字數稍遜(111字),但就製作之精良與體量之大,則以此盤為最。年代:西周 ,通高39.5釐米,口長137.2釐米 ,清道光年陝西省寶雞市虢川司出土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二 、毛公鼎; 此鼎為西周晚期宣王時重器。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腹圍145釐米,重34705克,鼎呈圓形,半球狀深腹,圓底,三足呈獸蹄形,雙耳豎立。整個造型中規中矩,凝重素樸。鼎器除頸部飾環形紋外,別無其他紋飾,顯得格外典重,通身洋溢著清新而莊重的氣息,似乎掙脫了宗教的桎梏,走出了神的沉重陰影。這一方面體現了青銅器由鼎盛開始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文化思想的變革。 鼎腹內鑄有銘文32行,共計499字,是目前所見銅器上最長的銘文。銘文內容主要敘述周天子對毛公盾的冊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文辭典雅,可與《尚書》媲美。銘文書體勻稱規整,嚴謹精到,線條質感飽滿,豐腴圓厚,是全文書法的典範,歷來為書法罕所重,認為“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三 、散氏盤 西周晚期著名青銅器,盤上的銘文共357個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散氏盤於康熙年間在陝西鳳翔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1933年隨故宮文物南遷,後輾轉赴臺。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西周三大青銅器: 一 、體量最大的盤,虢季子白盤,鑄於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以銘文字數而言,虢季子白盤字數稍遜(111字),但就製作之精良與體量之大,則以此盤為最。年代:西周 ,通高39.5釐米,口長137.2釐米 ,清道光年陝西省寶雞市虢川司出土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二 、毛公鼎; 此鼎為西周晚期宣王時重器。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腹圍145釐米,重34705克,鼎呈圓形,半球狀深腹,圓底,三足呈獸蹄形,雙耳豎立。整個造型中規中矩,凝重素樸。鼎器除頸部飾環形紋外,別無其他紋飾,顯得格外典重,通身洋溢著清新而莊重的氣息,似乎掙脫了宗教的桎梏,走出了神的沉重陰影。這一方面體現了青銅器由鼎盛開始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文化思想的變革。 鼎腹內鑄有銘文32行,共計499字,是目前所見銅器上最長的銘文。銘文內容主要敘述周天子對毛公盾的冊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文辭典雅,可與《尚書》媲美。銘文書體勻稱規整,嚴謹精到,線條質感飽滿,豐腴圓厚,是全文書法的典範,歷來為書法罕所重,認為“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三 、散氏盤 西周晚期著名青銅器,盤上的銘文共357個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散氏盤於康熙年間在陝西鳳翔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1933年隨故宮文物南遷,後輾轉赴臺。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