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禮制: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這就是列鼎制度。鼎是祭祀所用的禮器。祭祀規格大小也決定了地位尊卑,所以被用於“辨等列,明尊卑。”
傳說,在夏朝時期,大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青,兗,冀,徐,豫,雍,涼,荊,楊九州。《史記·封禪書》有載:“禹收九牧之兵,鑄九鼎。”沒一個鼎象徵著一個州,在鼎身刻有各個州的名山大川,奇物異事,從此九鼎成為了權利的象徵。每到興盛到時候就會出現。
九鼎在夏朝衰亡後被運送到了商朝國都,後來在商朝滅亡後,九鼎又被遷往周朝國都。周朝衰落,九鼎消失不見了。在《墨子·耕注》中有所記載:“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
可以看出,九鼎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有所類比的話就像秦始皇命李斯用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一樣,代表了王朝的正統行。但是九鼎顯然要比傳國玉璽更加珍貴。然而兩件國寶都已經遺失。
在東周時期,春秋五霸之一楚莊公曾向周王室詢問九鼎的重量,被看作是窺視國器,有意取周而代之的象徵,被稱為:“問鼎天下”。但是被周朝大夫言辭拒絕了:“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但是諸侯對九鼎的想法從來沒有斷絕過,周王周旋於列國之間,令他們相互制約,終究全是勉強保住了九鼎。秦武王曾入洛陽,對九鼎非常感興趣。指著雍州鼎說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看守九鼎的官員說:“每鼎有千鈞之重,武王定鼎於此,從未移動,無人能舉。”秦武王不服氣,最終扛鼎而亡。
到秦始皇一統天下之時,九鼎已經下落不明。後來武則天和宋徽宗都曾重鑄九鼎。但是夏禹所鑄九鼎最終依然還是下落不明。
西周禮制: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這就是列鼎制度。鼎是祭祀所用的禮器。祭祀規格大小也決定了地位尊卑,所以被用於“辨等列,明尊卑。”
傳說,在夏朝時期,大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青,兗,冀,徐,豫,雍,涼,荊,楊九州。《史記·封禪書》有載:“禹收九牧之兵,鑄九鼎。”沒一個鼎象徵著一個州,在鼎身刻有各個州的名山大川,奇物異事,從此九鼎成為了權利的象徵。每到興盛到時候就會出現。
九鼎在夏朝衰亡後被運送到了商朝國都,後來在商朝滅亡後,九鼎又被遷往周朝國都。周朝衰落,九鼎消失不見了。在《墨子·耕注》中有所記載:“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
可以看出,九鼎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有所類比的話就像秦始皇命李斯用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一樣,代表了王朝的正統行。但是九鼎顯然要比傳國玉璽更加珍貴。然而兩件國寶都已經遺失。
在東周時期,春秋五霸之一楚莊公曾向周王室詢問九鼎的重量,被看作是窺視國器,有意取周而代之的象徵,被稱為:“問鼎天下”。但是被周朝大夫言辭拒絕了:“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但是諸侯對九鼎的想法從來沒有斷絕過,周王周旋於列國之間,令他們相互制約,終究全是勉強保住了九鼎。秦武王曾入洛陽,對九鼎非常感興趣。指著雍州鼎說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看守九鼎的官員說:“每鼎有千鈞之重,武王定鼎於此,從未移動,無人能舉。”秦武王不服氣,最終扛鼎而亡。
到秦始皇一統天下之時,九鼎已經下落不明。後來武則天和宋徽宗都曾重鑄九鼎。但是夏禹所鑄九鼎最終依然還是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