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孤寂”,它總是帶著一絲蒼涼,正如隆冬中的一株臘梅,驚濤駭浪下之一葉扁舟或是狂風暴虐裡的一張紙片。事物是無助的,人呢,亦是如此。 冬日飛雪的日子中,劉亮程說:“我似乎對這個冬天的來臨漠不關心,卻又好像一直在傾聽落雪的聲音。”“似乎”、“漠不關心”、“好像”是他對自己心境的描繪,但他也更明白自己內心中沒有“似乎”、“漠不關心”與“好像”,他對一切必須關心,因為自己肩負生活 的重擔。 生活對人不是間接而是確切的現實,不容迴避,人也無從迴避,因此“寒風還是進來了。它比我更熟悉牆上的每一道細微裂縫”。他只能關心著嚴酷的現實,然後面對它、經受它以及盡其所能地解決它。於是“我劈好足夠燒半個月的柴禾”,可是“我沒顧上割回來的一地葵花稈,將在大雪中站一個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會發現有一兩件顧不上幹完的事而被擱一個冬 天”。 面對現實、改變現實都存在著壓力,唯一不同的是面對壓力就似“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一樣“都會落在我正經歷的一段歲月裡”,而改變時付出的努力並不能完全緩解即將面臨的新現實——“柴禾在爐中啪啪地燃燒著,爐火通紅,我的手和臉都烤得發燙了,脊背卻依舊涼颼颼的。” 是追憶抑或是審視。時空回到十六年前,“寒冷”隨著作者的筆觸越加形象具體,孤獨、無助、天氣的嚴寒、生活的困苦、缺少家的慰藉,構成著那寒風吹徹中作者心中永遠的冷。 “他們被留住了。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爾後整個人生。”姑媽沒有等到春天,寒風由吹徹變成了席捲,帶走了生命、親情、暖(希望)…… “消極”是同窗們讀畢文章後的感受之一,我想這種感覺與文末最後一節“我知道這一時刻外,我其餘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有一定關係。不過,文章主體傳遞的對生命的深刻體驗,很好地傳達著人生況味,揭示出生活的本色。它固然無法稱之為美好,不過將其完全表露於蒼涼的文字間也正造就著文章最大的亮色。更何況瞭解生活遠比沉浸於安逸生活來得重要。 “我才三十歲,肯定能走過冬天。”“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儉地用於此後多年的愛情生活。我的親人們說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一一這是我在學習過程中最感慨的兩處細節。我首先看到了作者的堅忍自信,繼而又感受到作者博大開闊的胸懷。這似乎印證了北島《回答》中的“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雲志碧瑤結局怎麼樣了碧瑤張小凡最後在一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