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譯文: 人生在幼小的時期,精神專一,長成以後,思慮分散,這就該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我七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記。二十歲以後,所誦讀的經書,一個月擱置,就生疏了,但人會有困頓不得志而壯年失學,還該晚學,不可以自己放棄。孔子就說過:“五十歲來學《易》經可以沒有大過失了。”曹操、袁遺老而更專心致志;這都是從小學習到老年仍不厭倦。曾參十七歲才學,而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遊學,還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憑此就做上丞相;朱雲也到四十歲才學《易》經、《論語》,皇甫謐二十歲才學《孝經》、《論語》,都終於成為儒學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幼年學的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的,像夜裡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麼也看不見要好。
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顏之推編。七卷,共二十篇。顏之推(531年~591以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又仕於隋。家訓一書在隋滅陳(589)以後完成。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譯文: 人生在幼小的時期,精神專一,長成以後,思慮分散,這就該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我七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記。二十歲以後,所誦讀的經書,一個月擱置,就生疏了,但人會有困頓不得志而壯年失學,還該晚學,不可以自己放棄。孔子就說過:“五十歲來學《易》經可以沒有大過失了。”曹操、袁遺老而更專心致志;這都是從小學習到老年仍不厭倦。曾參十七歲才學,而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遊學,還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憑此就做上丞相;朱雲也到四十歲才學《易》經、《論語》,皇甫謐二十歲才學《孝經》、《論語》,都終於成為儒學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幼年學的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的,像夜裡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麼也看不見要好。
顏氏家訓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顏之推編。七卷,共二十篇。顏之推(531年~591以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又仕於隋。家訓一書在隋滅陳(589)以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