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舉本來就是懷著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出仕途的,而不是當前的某些所謂的父母官們首先是為了發財。“當官不為財,請我都不來”,這也是一些“官商”以權換錢發家致富的宗旨。據說,某些官員履新之始,首先關心的是衙門是否夠氣派,下屬中是否有與自己投合且隨順的得力干將之類;並非如陳仲舉那樣赴任豫章太守時,先是一個猛子下到基層去察訪,去拜見賢人。我想,仲舉的這種田野作風,實在是當下公僕們的一門必修課。想當初,周武王剛剛戰勝殷時,他也是先深入到街巷裡去拜訪賢人商容啊,連休息都顧不上。“得民心者得天下”,顯然,周武王是深諳此理的。賢人是群眾的民意代表,訪賢而舉能,方顯出一個領導者的親民態度。反之,如果一個官員高高在上,不是禮賢下士,而是要等賢士們拎著“茅臺”、掖著“中華”之類到官署來作揖磕頭、奴顏婢膝、低聲下氣、察顏觀色、唯唯諾諾,或者搜腸刮肚地硬扯上一層姑表親戚什麼的,以求得些許甜頭;那他就從此開始與人民背道而馳了……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我們需要的正是陳仲舉的這種不媚官場世俗的特立獨行的態度。面對在官場應酬學上頗有一套研究的秘書的建議,他很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到基層去訪賢,要比先到衙門裡去跟一幫下屬們舉行新任座談會、茶話會之類更重要。地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要發展,首先要充分開發當地的人才資源。禮賢,實在是留住人才的第一步。倘若照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古為今用”的思想,今天我們讀《世說》這一節,應該謙虛地向陳蕃同志學習這種謙恭誠摯地禮賢的作風。“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為政者,需要有賢者的輔弼。賢者往往不是藏身於逼仄的衙門裡,而多在陋巷閭里之間。賢者能否脫穎而出,關鍵是要看為政者的識見、胸懷和氣度。舊時代裡衙門中的幫派風氣往往就是造成主事者被矇蔽而基層賢士不得見用的直接原因,而新時代中,官場上的這種陰風似乎還遺存著。我想若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摩“群情慾府君先入廟”這句話,大概還含有讓新主政者先去接受幕僚們、下屬們的接風洗塵、頂禮膜拜、融洽上下關係的意思吧!陳仲舉,可不吃這一套;他不是那種一發達就變臉的人,而是積極投身於民間低層去禮賢的人:這是陳太守的不等閒處。 心裡裝得下賢士,為政者才不致於成為一個孤家寡人;心裡裝得下賢士,為政者才能得一方民心;心裡裝得下賢士,為政者才成就一番大事業。但願天下的人民“公僕”們,好好研修禮賢這門必修課!
陳仲舉本來就是懷著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出仕途的,而不是當前的某些所謂的父母官們首先是為了發財。“當官不為財,請我都不來”,這也是一些“官商”以權換錢發家致富的宗旨。據說,某些官員履新之始,首先關心的是衙門是否夠氣派,下屬中是否有與自己投合且隨順的得力干將之類;並非如陳仲舉那樣赴任豫章太守時,先是一個猛子下到基層去察訪,去拜見賢人。我想,仲舉的這種田野作風,實在是當下公僕們的一門必修課。想當初,周武王剛剛戰勝殷時,他也是先深入到街巷裡去拜訪賢人商容啊,連休息都顧不上。“得民心者得天下”,顯然,周武王是深諳此理的。賢人是群眾的民意代表,訪賢而舉能,方顯出一個領導者的親民態度。反之,如果一個官員高高在上,不是禮賢下士,而是要等賢士們拎著“茅臺”、掖著“中華”之類到官署來作揖磕頭、奴顏婢膝、低聲下氣、察顏觀色、唯唯諾諾,或者搜腸刮肚地硬扯上一層姑表親戚什麼的,以求得些許甜頭;那他就從此開始與人民背道而馳了……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我們需要的正是陳仲舉的這種不媚官場世俗的特立獨行的態度。面對在官場應酬學上頗有一套研究的秘書的建議,他很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到基層去訪賢,要比先到衙門裡去跟一幫下屬們舉行新任座談會、茶話會之類更重要。地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要發展,首先要充分開發當地的人才資源。禮賢,實在是留住人才的第一步。倘若照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古為今用”的思想,今天我們讀《世說》這一節,應該謙虛地向陳蕃同志學習這種謙恭誠摯地禮賢的作風。“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為政者,需要有賢者的輔弼。賢者往往不是藏身於逼仄的衙門裡,而多在陋巷閭里之間。賢者能否脫穎而出,關鍵是要看為政者的識見、胸懷和氣度。舊時代裡衙門中的幫派風氣往往就是造成主事者被矇蔽而基層賢士不得見用的直接原因,而新時代中,官場上的這種陰風似乎還遺存著。我想若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摩“群情慾府君先入廟”這句話,大概還含有讓新主政者先去接受幕僚們、下屬們的接風洗塵、頂禮膜拜、融洽上下關係的意思吧!陳仲舉,可不吃這一套;他不是那種一發達就變臉的人,而是積極投身於民間低層去禮賢的人:這是陳太守的不等閒處。 心裡裝得下賢士,為政者才不致於成為一個孤家寡人;心裡裝得下賢士,為政者才能得一方民心;心裡裝得下賢士,為政者才成就一番大事業。但願天下的人民“公僕”們,好好研修禮賢這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