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97421449532

    試著來回答一下。題主看上去是焦慮上廁所(上床五分鐘沒睡著便要上廁所),但真正焦慮的可能是入睡。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五分鐘沒睡著便去小便一下,意味著重新開始入睡,所以上廁所算是入睡前的儀式。我想大多數人不太可能在五分鐘內便能睡著,那麼如何理解題主對於五分鐘就要睡著的執著呢?我們知道這背後反映了題主的一種願望:想要快速入睡!那麼,題主為什麼要快速入睡呢?自然的睡眠過程是一個逐漸過渡的階段,從清醒到迷糊直至睡著。入睡之後,意味著暫時離開了現實的世界,離開了周圍的人,所以入睡過程總是伴隨著微微的恐懼的。怎樣才能消除或者減緩恐懼呢?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如果旁邊有一個親密物件的陪伴(媽媽、爸爸或者其他親人),那麼他便會有一種感覺:這個親密物件就在我的身邊,即使我睡著了也在,我醒來後仍能與他在一起。這種感覺會讓他放下恐懼安然入睡。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題主想要快速入睡,便是想逃避面對入睡過程中的恐懼,因為題主缺乏外在或內在的安撫性物件來平復這種恐懼。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是一個政治強人,至今也令人讚頌,但他卻長期受到失眠的困擾。一位叫做施文寧格的醫生治癒了他的失眠,方法非常簡單。他在某個深夜來到俾斯麥的家裡,坐在俾斯麥床邊直到他睡著。在俾斯麥第二天醒來時,施文寧格仍然在他床邊,歡迎他進入新的一天(摘自科胡特《精神分析治癒之道》,p15)。外在安撫性物件的存在,很好的緩解了俾斯麥對於入睡的焦慮(這種焦慮在科胡特看來,是屬於一種叫做解體的焦慮)。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終生都需要外在親密物件的陪伴呢?那倒也不一定。一般來說,隨著正常的發展,外在親密物件會被人所內化,成為內在的安撫性物件,這個內在物件也可以充分地緩解入睡過程中的焦慮。但這種入睡的能力可能會被外在生活事件而打破。比如一個本來沒有入睡困難的,由於失戀或喪親之類的事件,出現了入睡困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終生都需要外在的安撫性物件,從最初的父母親,到之後的朋友,直至親密的伴侶,而每當外在安撫性物件的失去,便會喚醒我們幼時存留的入睡焦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指甲上有很多豎條是什麼毛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