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切兩斤酒

    文臣的最高榮譽是,借用關學一派代表人張載張橫渠的一句: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 2 # 聽王叔叔講故事

    對於古代做官的文臣而言,他們窮其一生追求的最高榮耀,便是在其死後,能得到皇帝賜予的一個諡號,這個諡號就是——“文正”。

    一,“文正”的傳說

    “文正”代表了古代文官的最高境界。擁有此諡號,不僅代表著皇帝對其功績的極高認可,也意味著其成為天下人的楷模和表率。傳說這個專屬於文官的最高諡號最早由北宋權臣司馬光提出。當時宋仁宗趙楨給大臣夏竦確立了諡號為“文正”,司馬光認為不妥。因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這個諡號代表了文人的最高境界,不應該隨便予人,所以宋仁宗便取消了夏竦“文正”的諡號,改成了“文莊”。自此之後,所有的文官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文正”這一諡號,寄望自己死後能受後世萬人尊崇。

    備註:司馬光本人死後也獲得了“文正”的諡號。

    二,什麼是諡號

    諡號是在古人過世之後,世人用較為精煉的一個字或者幾個字對死者一生功過的評價,也就是所謂的“蓋棺定論”。諡號必須是有著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基本都是官僚階級)死後方配享有,一般的老百姓和商賈都無此殊榮。

    諡號的確定並不是和稀泥,搞“死者為大”這一套,而是以事實為依據,以功過為準繩。所以,諡號也就有褒有貶,比如文、武、明、睿等字眼就是褒獎性質的,而厲、煬等字眼就代表著否定,哀、思等字眼則代表了同情

    諡號制度為古代中國首創。據說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諡號的使用已經非常流行,最後一直延續到清代滅亡。

    歷史上隋煬帝、漢哀帝、漢獻帝等都屬於諡號。一般情況下,古人所使用的諡號都很短,也就一兩個字,據說幾千年歷史上諡號字數最多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下圖),他給自己的諡號是““承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弘文定業高皇帝”,自戀程度可見一斑。

    三,“文正”的享有者

    從北宋確立了“文正”這一諡號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的一千多年裡,宋元明清四朝總共才出現了25個死後獲“文正”諡號的人,范仲淹、司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曾國藩、李鴻藻等人都在其中。這是世人對他們的公正和崇高評價,這些人也的確都是才華橫溢、功勳卓著,在當時的朝廷文官心目中,當得起“文正”之意。

    古代文官對死後諡“文正”的執念,是我們現在很難理解的。據說,當時的北宋大學士李東陽重病垂危,臨死前連吃飯說話的精力都沒有了,一日他的好朋友楊一清來探望他,當說到他死後皇帝會給他“文正”諡號的時候,奄奄一息的李東陽居然一咕嚕爬起來給楊一清連磕了好幾個頭,可謂是“垂死病中驚坐起,一諡文正死也值”,確實令人捧腹。

    【如有疏漏,敬請斧正!

  • 3 # 拖鞋164556558

    所謂的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其實只是文學作品裡的最高榮譽而已,表達的是中原耕種民族對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勝利。而這最具爭議的是那在北方遊牧民族統治中原的時期,如何去定義這些呢?飲馬長江算不算?投鞭斷流算不算?郭侃又怎麼定義?

  • 4 # 板磚種花兔

    感覺文官的榮譽要死了以後才能體現出來,所謂的“極盡哀榮”就是這個意思。主要體現在諡號上。比如曾國藩諡號“文正公”,李鴻章諡號“文忠公”,王守仁諡號“文成公”。這個諡號也是有排名的,排名越高榮譽越高。我只記得文正、文貞、文成、文忠等等。這個在不同的朝代好像順序也不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記得兒時第一次喝易拉罐可口可樂的情景嗎?難忘的感覺,你的第一次還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