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昕昕News呀
-
2 # 農夫山前有點恬
在氣功修煉裡有“玉液還丹”一說,意即在打坐或修禪時,口中會產生唾液,這個唾液即被稱之為玉液,這時你不能把它吐出來,而是嚥下去,據說這個津液對身體極有益處,比如可以很好的補助治療胃病等等。
既然唾液都有這個功效,那麼我們為何還要把它吐出來呢?這既不衛生,也不文明,還遭致周遭人們的不滿,何苦呢?
一般來說,非要吐出不可的,可能有如下原因:A胃部有毛病,胃酸過多。B口腔有異物,不舒服。C忽然聞到臭味,感覺噁心。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早有預見,及早準備紙巾等。即使沒有紙巾,以及周圍沒有垃圾桶,也要吞下
去,而不能隨意吐到地上,否則在受人看輕的同時,也是作踐了自己。
據說,中國古代就有專門盛置唾沫的瓦罐,可見古人就有這方面的衛生意識。而今天,對隨地吐痰最為苛責的國家,要數新加波了,一經發現,就要受鞭刑。
新加波是個極度講究環保意識的國家,我們沒有必要學人家苛刻的那一套,但我們可以借鑑他們的方式方法,平時多做這方面的宣傳,讓每個人都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弊端,從而讓文明的春風吹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其實還是關乎文明禮儀的問題。
隨地吐痰在很早的時候就被視為是不雅的習慣。在《禮記•內則》中規定:“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這裡的“不敢唾洟”,就是不能隨地吐痰的意思,可見在2000年前,這就已經是人們約定俗成所排斥的現象了。
而痰盂的發明則是古人不隨地吐痰的重要物證。痰盂古人稱“痰壺”,最晚在漢代,痰壺已是家居必備之器。古人用的痰壺與今天的痰盂略有不同,有些並不放在地上,有條件的人家大多是由下人捧著隨時取用。如果需要,古人外出或到一些重要場合,可以將痰壺藏於長袖中帶在身上。
對在重要場合隨地吐痰,古代也有相應的管理手段。如明朝專設“監督員”,一般由後勤兵衛、司禮監一類人出任“監督員”。《大明會典》記載:監督員對“咳嗽吐唾者,實時糾舉”。明林堯俞《禮部志稿》也曾記載:“百官自入午門內不許吐唾,如朝參近侍御前,有病咳嗽者即許退班。”如果隨地吐痰被發現要被治罪。如皇帝在天壇祭天時,吐痰更是大忌諱:“如有飲酒食葷,及隨侍入壇而唾地者皆罪之。”
由此可見,我們自古為禮儀之邦,對禮儀的重視導致我們很少有隨地吐痰的現象。但是近幾年來,華人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精神生活有些匱乏。許多外出旅遊的人們不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給外華人留下了很多不好的印象,甚至有些到了新加坡的遊客因為吐痰被判刑時感到一頭霧水。沒錯,在新加坡,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漏習要處以鞭刑。即以細藤鞭抽12下,痛不欲生。
還是希望華人可以自覺做到不隨地吐痰,畢竟我華夏自古禮儀之邦,不能在今天丟了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