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在中國宋代百家姓中位列144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8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 一、姓氏源流 郭(Guō)姓源出有六: 1、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出自姬姓,為黃帝后裔,以封邑為氏。 2、據《姓氏考略》所載:“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此支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後裔。 3、以居住地為姓氏。據《風俗通》所載,姓氏取自“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居住地。“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在中國大多數姓氏的起源中,這種現象比較少見。 4、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相通,郭氏即為虢氏。按此說法,郭姓為黃帝姬姓後裔。周武五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滅鄶和東虢有功,建立鄭國,都今河南新鄭,平王遂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的不滿,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時起不斷髮動對周的戰爭,兼併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虢序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 5、出自冒姓。據《五代史》所載,如後梁有成納,後冒姓郭氏;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改姓郭。 6、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據史料所載,有常姓人及少數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爾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爾佳氏、郭羅羅氏、果爾齊氏等眾多姓氏改為郭姓者。 得姓始祖: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於虢(亦稱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周宣王時,宣王封其弟友于鄭(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鄭桓公見西周日漸衰落,便把財產、部落、家屬連同商人遷到東虢和鄶之間。鄭武公即位時,趁著周平王東遷,先後攻滅了鄶和東虢。周平王被迫對已成的事實給予承認,併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諸侯的不滿,於是楚莊王起兵伐周。在眾諸侯的壓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將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縣一帶)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就以郭為姓氏,虢叔為郭姓的受姓始祖。
郭姓在中國宋代百家姓中位列144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8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 一、姓氏源流 郭(Guō)姓源出有六: 1、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出自姬姓,為黃帝后裔,以封邑為氏。 2、據《姓氏考略》所載:“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此支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後裔。 3、以居住地為姓氏。據《風俗通》所載,姓氏取自“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居住地。“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在中國大多數姓氏的起源中,這種現象比較少見。 4、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相通,郭氏即為虢氏。按此說法,郭姓為黃帝姬姓後裔。周武五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滅鄶和東虢有功,建立鄭國,都今河南新鄭,平王遂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的不滿,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時起不斷髮動對周的戰爭,兼併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虢序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 5、出自冒姓。據《五代史》所載,如後梁有成納,後冒姓郭氏;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改姓郭。 6、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據史料所載,有常姓人及少數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爾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爾佳氏、郭羅羅氏、果爾齊氏等眾多姓氏改為郭姓者。 得姓始祖: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於虢(亦稱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周宣王時,宣王封其弟友于鄭(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鄭桓公見西周日漸衰落,便把財產、部落、家屬連同商人遷到東虢和鄶之間。鄭武公即位時,趁著周平王東遷,先後攻滅了鄶和東虢。周平王被迫對已成的事實給予承認,併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諸侯的不滿,於是楚莊王起兵伐周。在眾諸侯的壓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將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縣一帶)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就以郭為姓氏,虢叔為郭姓的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