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十九R
-
2 # 梅橫枝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語言本身帶有的咒語般的力量與閱讀的神秘效用所在。
語言是人與世界的接觸與緩衝區,人將世上無意義的一切經此轉化成有意義的存在。語言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存在的默契。
語言或文章,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自有其內在生長、構成的秩序、邏輯和道理。語言是存在的家,更是心靈棲居所在。每一個民族每一種語言,特別是中國文法、語法,體現的是一種華人的心理。
所以說,語言是心靈的密碼,人神合一的共通之物。因此,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以下幾個要素——
一,作為心靈的密碼,語言本身具有無以言表卻潛移默化的魔力。《人類簡史》就說,人類語言真正最獨特的功能,在於能夠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資訊。一個不斷理解的過程,就是一個心靈金鑰開啟的過程。
二,閱歷和契機。閱讀的過程正如閱歷,人的認識在不斷進步並獲得各種契機,從而不斷髮現自身和領悟語言。
三,語言觸及事物找到與現實的重新結合的方式。
四,閱讀(誦讀)本身是有益身心的事情。如同佛經的誦讀。在一種平和寂靜的心態和環境中,人的身心放鬆,人與語言相互釋然。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是和聖人借一步說話。是人在字裡行間跋涉,去將放在神明那裡的東西取回。
.
首先關於讀書,林語堂先生認為:“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讀書不是假裝清高故作姿態,而是為了內心的需要,為了審美的需要,為了提高知識能力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個人修養的需要。在讀書的時候,需要的是膽識、眼光和毅力,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秉持自己自由的精神,這樣,你才能將書本的內容劃為己有,而不是讀完書後被書本俘虜,失去了自我。
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反覆地誦讀是古人瞭解作品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現代也是非常有用的,“透過對作品的不斷誦讀,使學生對作品越來越多的感知碎片慢慢粘連,激發聯想和想象,強化體會和感悟,形成最終系統化的理解”透過這種反覆閱讀的效果再加上不斷嘗試背誦的方法通常可達到記憶並理解的目的。
而真正談到讀書,我們可以談的人很多,但在國學領域談讀書,我們就不能不談一一個人,此人影響我們中華讀書人近千年,直到今天還有無數的擁躉。他就是宋朝理學宗師朱熹。對於讀書,朱熹的見解是:“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朱夫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務求細緻,要像吃飯一樣做到細嚼慢嚥,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讀書有意義。而一味的囫圇吞棗,雖然也可“吃”個“肚兒圓”,卻吸收不到真正的知識。
同理我們認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真正核心也是強調一種“書義”的“反覆咀嚼”,讀的多了,體會得多了,書中的意義就慢慢清晰明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