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探路者de火燭
-
2 # 詩詞原創
中國流傳下來的一句古話叫:慎終追遠。故名思意,往近說就是慎重辦理故人的喪事,往遠說就是虔誠祭祀遠代祖先。追思先人,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清明祭祖已延續幾千年,緬懷先人,祭祀祖先是因為我們是他們的來源。人們將自已對祖先對已故親人的思念與敬意莊重的祭之以禮,一代代延續,構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承,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道德信仰,也是表達人們內心情感的詩意之舉。
-
3 # 堯光說
我認為,活著敬孝和清明祭祖應該兩者並重。為什麼呢?
孔子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思是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後,都應按照禮的規定來行孝。
首先,說說活著敬孝。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有生育和養育之恩,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百善孝為先,孝道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
“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應該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敬孝,不要等到不在時空留遺憾。
古人說:“父母在,不遠行。”而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因為各種原因,都是背井離鄉在外拼搏奮鬥,一般只能春節時才回家,試想一下,我們孝敬父母的時間實際有多少呢?
一本名為《別以為還有20年,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只剩55天》的書中寫到:
就算父母們平均壽命為80歲,如果你的父母已經60歲了,那你和父母的相處時間其實只剩55天。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因此,請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間, 有空常回家看看吧!
其次,清明祭祖。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是“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說,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斷氣的那一刻,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死亡;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一刻你的身份將會在這個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這世界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這一刻將是真正的死亡,從此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猶記得小時候跟隨父親去掃墓,掃墓途中,爸爸肩扛鐵鍬、手拎祭品,邊走邊講祖輩的陳年往事。年年講、年年復,一遍一遍,永不厭煩。也許就是為了讓我們記住祖先,不讓祖先從這個世界真正的消失吧。
靜立塋冢,總會牽動幾許思念、幾許哀愁。草長鶯飛,清明有雨。萬物靈長,有生有死。
唐伯虎《桃花庵歌》中寫道“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你或是人子(女),你或是人父(母),你或是人夫(妻),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角色,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最後,清明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梨花風起正清明。今年你準備回鄉掃墓嗎?你又在思念誰?
今日在同學群裡發了我的新作:清明遙祭痛無央,一寸黃灰一寸霜。天感親恩天落淚,幾多苦雨幾多傷。題目《清明憶祖》,不過,引起關於,活著敬孝,和清明祭祖的爭論,想知道各位網友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回覆列表
我們有句俗語叫: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
意思就是說,談話聊天,要適合時機和場合。
傳統文化不可以泯滅,而它的傳承,也不能僅僅靠書本教材。要依靠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