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十九R
-
2 # a老L
巴金先生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他反映時代真實情況,如他二十四就寫了“家”這著作。當時不少青年到延安去,不是讀了共產主義的書,而是懷著巴金這本“家”去投奔延安參加反封建鬥爭。
巴金能解剖自己,這說明他高崇的人格,除了魯迅他是第二個。文革後寫了“反思錄”就是一例。
巴金敢於講真話,不管他會遭遇什麼。如他寫的“救救孩子”,提議建“文革記念館”、“現代文學史館”(己建成)這沒有勇氣,敢講真話是不敢提出。
至於巴金對現代知識分子命運關注等不說了。
談起巴金,自他開始寫作以來,就以率真的、自白式的強烈的風格感動了他的同代人。
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對於傳統的秩序的憤懣和仇恨,也充滿了知識分子的浪漫情懷和對於新生活的渴望。他的成名作從《滅亡》開始,就接觸了“革命”和年輕而敏感的知識分子的關係。這裡的知識分子渴望和底層的人民建立聯絡,卻仍然極度孤獨和極度敏感。這一主題在《愛情三部曲》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個人認為由《霧》《雨》《電》組成的三部曲是巴金本人最喜歡的作品。這部作品涉及了革命、愛情、暴力等主題,延續了《滅亡》的思考方向,顯示了民國時代混亂中國社會對於都市知識分子的精神的壓迫和十九世紀後期以來西方激進思想的強烈的影響。他的這些作品正好應和了20世紀前期席捲世界的各種激進社會運動的訴求。
他在一種高度都市性的氛圍中表現了一種激進和浪漫的想像。《滅亡》和《愛情三部曲》都充滿了心理的複雜表現,充滿了浪漫的激情和強烈的主觀性。他透過高度主觀的表現體現了一種都市性和青春化的‘現代性”。這對於當時的新青年來說具有巨大的衝擊力,對於他們在價值、行動和感情方面的種種危機和困擾提供了想像性的解決。
李健吾曾經指出:“巴金先生是幸福的,因為他的人物屬於一群真實的青年,而他的讀者也屬於一群真實的青年。他的心燃起他們的心。他的感受正是他們悒鬱不宣的感受。
他們都才從舊家庭的囚籠中打出,來到心嚮往之的都市;他們有憧憬的心,沸騰的血,過剩的力;他們需要工作,不是為了工作,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一個更高尚的理想,一樁不可企及的事業;而酷虐的社會一一個時時刻刻請求苟安的傳統的勢力一不容他們有所作為,而社會本身便是重重的罪惡。這些走投無路,彷徨歧途,春情萌動的純潔的青年,比老年人更加需要同情,鼓勵,安慰。....他們們急於看見自己一-哪怕是自己的影子一-戰鬥, 同時最大的安慰,正是看見自己掙扎,感到初入世被犧牲的英勇。於是,巴金先生來了,巴金先生和他熱情的作品來了。
你可以想象那樣一群青年男女,怎樣抱住他的小說,例如《雨》和《雨》裡的人物一起哭笑。巴金的作品如此鮮明地表達了五四一代人的全部的熱情,也體現了他們的侷限和矛盾。...
故而巴金去世時,眾多媒體都在稱巴金為“大師”,但《中國青年報》重點強調了巴金是“五四新文學時代最後一位大師”,五四新文學的最後一個的符號被抹去了,顯得意味深長,令人徒添傷感,《新民晚報》的新聞標題是《昨天19時06分,照亮文壇的一盞長明燈熄了(引題)一代文學巨匠巴金逝世(主題)》,採用通俗化的比喻,“一盞長明燈熄了”,與《人民日報》將巴金逝世比作“巨星隕落”的大氣沉重相比,表達上溫和很多,更容易讓市民接受。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曾記得這樣一位文學巨匠,曾在那個滿受苦難的時代熠熠閃光,用筆做武器,奮鬥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