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十九R
-
2 # 覚岸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這首詠鵝就不說了。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靜夜思》能讀懂的怕是就不多了,我們真正要學習古人的作品,比如:《靜夜思》,《春曉》,《尋隱者不遇》,看似簡單,其實都是價值極高的作品。學習古人,有些東西要自己去悟,去體會,一千年來一直有人說好,那肯定是有其一定的道理。有些讀者體會不出來,不得要領,隔靴撓癢,卻說人家不好。
當然,每首古詩都有不少解析,注。說白了,讀唐詩宋詞,你百度到的,或看一些本子上面的標註,譯文,也只能是僅供參考,不要太相信,很多解釋都不是很準確,也有錯誤的。要靠自己理解出來的才有感受力,才能享受。
隨便舉個例子: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雖然兩聯全對仗,又有流水對,又有色彩畫面感,也是千古名篇,來跟靜夜思對比,哪個好?那你就要分析,這首好的地方能看的到,但感覺靜夜思也好,這就要找它哪裡好了。(一點胡說八道,供大家參考)
先來看李白《靜夜思》原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首先我們認為每個讀者閱讀的時候都會在大腦中想象建構一個審美境界,每個人建構的“靜夜思”有不同之處,千人千面,但大致上也具有相似性,人物、地點、時間、環境、運動、情緒、心理等範疇都大致相同,但每個讀者心目中想象的“月亮"都有不同之處,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意味也不同。
一千個人眼裡,就有可能看到一千種月亮的形態,所以,讀者想象的相似性意味著《靜夜思》相對於讀者個人而言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穩定性 ,而不同則意味著《靜夜思》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變化度。
詩人李白創作《靜夜思》時固然有其本來意味,但是作品面世後會擁有獨立性,作者的理解只是詩歌意義的一種。而且,作者意義總是一種神話,因為作者的本來意義在如今已經無處可尋。只能憑藉存留的文字去逐漸靠近真實,或者是在一個合理範圍內的誤讀。
所以,相對於讀者而言,文學的媒介是文字,文字不能直接展現審美空間,只能透過讀者的接受引起想象從而使之抵達各人擁有的“月亮”。作為一種思想和語言的符號現實,可以直接展現思想和語言,但是無法展現形象,這是文學的宿命,也是文學的困境。
總的來說,這首詩看似簡單,但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不然何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至於駱賓王的《詠鵝》,這是人家七歲就寫的詩歌,放眼當世,誰又能七歲寫出這樣的詩歌呢?
當然,題主如果要用這兩首詩去代表你所想要表述的那一種毫無特點的詩歌那我認為就有失偏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