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學中年
-
2 # 知常容
任何文化都是跟生產力相匹配的,文化消失是很正常的,文化是在不斷的融合,比如我們的華夏文明,中華文化它就是融合了很多很多的小文化,你可以把中華文化理解成是一條大河,那麼其他部分的文化就是小支流,不斷的補充進去。
所有的文化都是根據當時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然後形成而產生髮展,所以他是跟生產力密切相關的,其實就是一種上層建築,或者提到說,為什麼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沒有了,我就以過年為例,給你分析一下吧。
我們所有人都感覺到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在古代的時候到底是為了什麼?能看得見的就是吃的好,穿的好,窮人最高的目標能吃得飽不餓,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這一個目標放在現在,你受得了嗎?如果是按照這個標準的話,咱們中國14億人口都生活在天堂裡,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覺得生活太苦逼了。現在物質非常的充沛,所以吃的好穿的好既然不是我們的追求,那麼快樂就少了一半。
過年的儀式感也沒有了,有些人說咱們恢復儀式感,比如祭天,比如謝年,比如請灶神,問題現在都是城市化了,你請了灶神之後,貼的地方都沒有,你想祭天連擺桌子的地方也沒有,不是規定時間放鞭炮,小心抓你去拘留。所以流傳下來的儀式感跟城市的生活格格不入。沒有儀式感的年味就更淡了。
外來文化的衝擊,節日太多,我們現在實際上每天都在過節,雙11是人造的,什麼清明啊,端午啊,聖誕節,元宵節,元旦,洋節加上中國本土的節日,加上人造的節日,反正一年到頭都在過節。天天在過節呢,沒到過節的時候,那種興奮感和愉悅感就沒了。
因為咱們文化出現了斷層,1840年之後,向西方學習,帶來另一個壞的因素就是咱們深深文氏的自卑,那你去翻一些作者的觀點和著作,非常清晰,我們視那些傳統的儀式也好,文化也好是糟粕了,咱們潑水的時候把孩子也潑出去了。所以傳統的民眾基礎沒了,這味道就越來越淡,慢慢的也就消失了。
所以中華文化振興,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路漫漫。責任重大。
回覆列表
古文化的逐漸消失令人痛心,它的消失有一下幾個原因。
古文化的競爭力不足古文化在和現代文化,西方文化競爭時,競爭力真的很弱。現代社會的網路小說,歌曲,電影,遊戲等娛樂文化非常的豐富多彩。而古文化一比起來就顯得非常單一了,很難引起年輕人的興趣。
各類傳統戲劇好不好聽,高不高雅?可是年輕人誰也不聽啊(聽的人很少)。大家都去聽流行音樂,去聽網路主播。這樣誰還去學唱戲?自然有些戲劇就消失了。
一些古文化與現代社會脫節嚴重古代的服裝文化美不美,像漢服,旗袍都美的不行。但是現代社會絕大部分人用不上啊,誰能沒事穿旗袍上班,穿漢服逛街?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可能用到。
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繪畫,都是修身養性的好文化。但是現代社會人人這麼忙碌,有多少時間揮毫潑墨?只有一部分退休的老年人才有時間去感受這種文化的魅力。
古文化缺少優秀的傳人相聲相比起電影,電視劇甚至是小品的表現力可差遠了。沒有任何特效,沒有任何剪輯,全靠人的嘴。按理說這種文化早該沒落了,但是在郭德綱的帶領下相聲非常有市場。很多年輕人也天天聽著郭德綱的相聲入睡。
所以,很多傳統文化現在缺少大腕。如果京劇演唱都像新貴妃醉酒中那麼好聽,那一樣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