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內因心理學
-
2 # 心理相先生
思想在高處,生活一定在低處!不願和父母親朋交流,未必是心理疾病,更多的是與個體的性格特徵有關,也與時代環境的變遷有關。
從主體的性格特點看,有的人性格內向,不善於與人言談。
主體意識較強,思想聚焦深厚,思考的的問題較多。
由於常年在外與父母、親朋的“代溝”“差距”(特別是思想上的)越拉越大,在一起沒有共同語言!這是造成這類問題的主要原因。
在網際網路的這個時代,手機等電子產品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變得困難,稀有!
所以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不一定是心理疾病!
-
3 # 夢中月2
親情冷漠是一種習性,不是心理疾病。這種習性的是天生帶來的,或是受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如小時候家庭裡成員很少溝通、很少相互幫助。或是自卑心重心裡膽怯怕與人交流。或某件事沒有處理好而自責,怕責怪、怕歧視、怕被人看不起等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後來的親情冷漠。
大部分人都看重親情、相處在親情中。親情冷漠就顯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或被看成另類,弄的自己懷疑自己、不認可自己。為了掩飾自己的冷漠不得不違心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形成心裡壓力。
無論二人世界、或是家庭、或是學校、或是企事業單位、上至國家,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獨立的個體也不會存活。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互相溝通、交流、幫助。學著感恩每一個人,尤其自己的親人,他們也許不喜言談,但他們需要關懷、需要安慰、需要傾訴和聆聽。關愛他們!
-
4 # 青音約
心理疾病指的就是精神科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其他的都不是心理疾病。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及心理活動的學科,換言之,你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心理原因的,這個原因可能是你覺得困惑的地方,也可能你行為背後的這個原因你還沒發現,但是這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地方。
一般來說,人都是有對親情和深入交流的渴望的,但是這個限度因人而異。有的孩子見到家長和其他長輩左右逢源,有的孩子沉默寡言,這很多都是性格使然。這種行為是有一貫性的,也就是說,你與人交流大概總是這樣的表現,不會出現不適感。
對於你來說,不知道你的困惑是來源於對內心的探索還是來源於面對這樣事件的不適感。這個判斷標準是你內心的,如果在你看來,必須和父母有多麼親密的交流或者和朋友進行多麼深入的會談是無所謂的,這種世俗的要求你並不在意,那麼這對你來說就不是困擾。如果是你有這個交流的需求,但是自己做不到或者去做就不舒服,那麼可能是有心理原因的。一般來說這個原因主要有這麼幾個,一是家庭原因,就是從小你的家庭就缺少這樣的交流或者和長輩的溝通。二是成長環境原因,你的成長環境就是這樣,比如總是轉學,沒有幾個長久的交心朋友或者父母長期不在家等。第三就是性格原因,這個原因沒有什麼好壞之分,比如內向,就是不擅長交流,你只是把這個問題嚴重化了。
以上這些只是可能的原因,因為你的描述畢竟簡單,我也只是做陳述不做猜測,具體還得你自己考慮。如果這問題長期困擾你,建議進行心理諮詢,比較系統和全面。
回覆列表
是不是怕別人問起你個人的一些問題來,無法回答呀?如果是,說明有些愛面子,怕丟面子,所以迴避。想死說明你活得不順心,甚至有些抑鬱。
從你的描述中分析,心理疾病算不上,它說明你的心態並不算非常健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