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患家
-
2 # 快樂的小大夫
醫院判斷一個人是否死亡,不如更確切的是醫生怎麼判斷一個人死亡了。
作為ICU的醫生,說每天都判斷一個人死亡可能誇張了,但是每週經歷兩三個患者死亡還是有的。
那麼用什麼標準來判斷時候死亡了呢?是不是心電成直線就判斷患者死亡了?
我要說我們重症科是怎麼判斷患者死亡的,並不是說心電成直線就判定死亡的。
一般但患者沒有自主呼吸,心電成直線後,我們會立即啟動心肺復甦,應用AED電覆律,通暢呼吸道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一直心臟按壓。
在心臟復甦的過程中如果有心臟有電活動,特別是心臟恢復跳動,那麼就叫復甦成功。
如果心臟一直沒有電活動,搶救半個小時還沒有反應,沒有自主呼吸,瞳孔散大,那麼這時候醫生就會宣佈患者死亡。
但是如果在搶救過程中,患者心臟恢復跳動,那麼搶救的時間就會從最後一次跳動停止的時間算起。直到半個小時內沒有一點反應後再宣佈死亡。
那麼是不是所有判斷患者死亡都這樣?
不一定,但我要說送到ICU的患者都是這樣的,因為患者送來後,不論是患者心電成直線,還是有室顫,我們都是要最少搶救半個小時,因為我們不知道患者之前心跳停止到底多長時間,所有我們都是按剛剛停止心跳來算。
對於死亡的判定,一般分為臨床死亡和生物學死亡。目前醫院大多數情況下宣佈的是臨床死亡。
臨床死亡是指人的心跳、呼吸停止,反應完全消失,但機體尚進行著微弱的代謝過程。醫院裡對臨床死亡的判定主要是依據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大動脈波動消失,雙瞳孔散大固定,心電圖成一直線。其實發生臨床死亡並不一定會最終發生生物死亡,對於一些原器官功能良好的猝死病人經過積極心肺復甦、電除顫、靜脈通道藥物支援及復甦後大腦及重要臟器保護,部分患者可恢復生命,甚至不留任何後遺症。所以對於突然發生“死亡”的患者,醫生一般都會先經過心肺復甦等積極搶救。據中新網報道,2月4日一名18歲的澳門女學生在參加校運會比賽期間突然暈倒,緊急被送往該院搶救,期間心跳停止約半小時,經過連續30多個小時搶救後,終於將這名女學生從鬼門關救回。
如果經積極搶救半小時之上還無任何生命跡象,如無自主呼吸,無自主心跳,無血壓,無反射,特別是雙瞳孔散大固定的,醫生就可以宣佈臨床死亡。但上述指標有一定主觀性,所以醫生一般還會做一份成一直線的心電圖證實確實已無心跳。一般來講,如果經過半個小時的心肺復甦等搶救,如果還沒任何生命跡象,多無生還可能。
而生物學死亡期是整個機體的生理功能停止並陷於不可恢復狀態,細胞群體死亡。生物學死亡其實是更嚴格意義上的死亡,到這個階段是機體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的徹底終止。
其實對死亡的判定標準也在發生著改變,特別是對部分瀕死的患者,如何判定最終其必定會死亡,無任何臨床搶救價值?目前腦死亡的判定標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用。所謂腦死亡是指包括腦幹在內的全腦功能喪失的不可逆轉的狀態,腦死亡是以腦幹或腦幹以上中樞神經系統永久性地喪失功能為參照系而宣佈死亡的標準。如果發生腦死亡,無論採取何種醫療手段最終發展為心臟死亡,與心臟死亡的標準相比,腦死亡似乎更為科學,自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死亡定義審查特別委員會提出腦死亡診斷指標以來,世界上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陸續建立了死亡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