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61596005852

    說到食療不得不提“藥食同源”,它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氣”、“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氣”、“五味”。四氣即寒、熱、溫、涼,五味即酸、苦、甘、辛、鹹,透過對食物四性五味的合理搭配,可以糾正身體裡的偏性,比如寒性的加上甜味的食物,就有甘寒養陰的功效,苦寒搭配則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所以之前說的各種食補的理論依據,都是源於此。

    在我們日常的飲食中,也常常蘊含著很多四氣五味的小學問。比如吃螃蟹要蘸姜醋汁,因為螃蟹性寒,生薑性熱,寒熱相抵,可以達到一定的平衡。

    中國的食療有著完善的理論體系,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古代就有“食醫”這樣特設的職業,專門教人怎麼吃,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營養師,但是其中的內涵則完全不同。夏商時期的伊尹可以算是食醫的鼻祖,他所著《湯液經法》融合了天道、地理、食材、藥材以及對人性的洞察,構建了完整的中藥、方劑、治療、食療的理論體系。

    相對於藥,食物有著自己很大優勢。正如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說“食療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

    “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雖說“神農氏”只是傳說,真實性無從考證,但“以食物治病”這個理念可以說早已深入咱們華人的心裡。

    在西方的營養學當中,並沒有“食物治病”這種說法,只是更多說明各種食物的營養攝取和熱量控制,並宣傳均衡飲食。

    所以食療不是碎片化的養生建議,也不是簡單食物藥材的堆砌,它的精髓在於站在“天、地、人”的座標裡談吃什麼,要掌握這個精髓,就要學會看天吃飯、看地吃飯、看人吃飯。看天吃飯表現為;季節、節氣,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之下我們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

    看地吃飯考慮的是,地道食材,它的性質是怎樣的,是否適合食用。比如做阿膠的時候,最好取井水來製作,因為井水深藏低下屬陰,而製作阿膠的目的也是為了滋陰;比如冬天地上什麼都不長,就長蘿蔔白菜,而我們身體正是陽氣內藏,體內偏熱的狀態,吃蘿蔔白菜這類性寒的食物,恰好調節了體內的陰陽。所以吃時令的瓜果蔬菜是非常適宜養生的。

    看人吃飯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包括體質、今天的狀態、心情等等,“胃喜為補,適口為珍”,胃覺得舒服,就是補益,吃著適口,就是珍品。“舒服”和“適口”看似簡單,其實隱藏著“吃”裡最深刻的奧秘。它意味著你能否將眼前這盤食物化為自己的精。如果吃著沒滋味還強迫自己吃下去,不但不能化為精,還會成為身體的負擔。

    食物的質量決定營養的質量,營養的質量決定了細胞的質量,細胞的質量決定了器官的質量,器官的質量決定了健康的質量。所以,高質量的食物,是你擁有健康身體的必備條件。

    高質量的食物,就是在你吃進嘴裡的時候,食物的營養還最大限度的保留著。你吃進去的並不只是用來填飽肚子的食物,而是能給你身體提供足夠能量的食物。

    食物為藥還具有無痛苦的優點,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針、吃藥,甚至手術之苦。當然,食療確實時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於藥物治療的優點,但不等於食療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藥物治療。應該請醫生指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薛荔適合什麼樣的環境生長,它的栽培技術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