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表現出作者面對蕭瑟秋風,仍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擴充套件資料:出自:《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原文:觀滄海兩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譯文: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裡湧現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作者介紹: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現安徽亳州市),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魏武帝。曹操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此外,曹操還有不少其他文章傳世,例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文字質樸,感情流露,流暢率真。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表現出作者面對蕭瑟秋風,仍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擴充套件資料:出自:《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原文:觀滄海兩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譯文: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裡湧現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作者介紹: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現安徽亳州市),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魏武帝。曹操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此外,曹操還有不少其他文章傳世,例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文字質樸,感情流露,流暢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