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大世界

    中子星是由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後形成的,天文學上一般稱它為死亡恆星的殘骸,通常認為只有8到30倍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後才能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的質量在太陽的1.5-3倍之間,可見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恆星損失了大部分物質,那麼恆星變成中子星之後,如果繼續吸收物質,還會重新燃燒變成恆星嗎?

    中子星的質量雖然很大,但是它們的體積非常小,通常只有直徑十公里左右,不過這裡的物質密度很高,每立方厘米的物質就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在星體的周圍有著強大的引力場,如果中子星附近有個伴星的話,而這顆伴星又是顆恆星,那麼只要兩者的距離足夠近,中子星就會不斷的從伴星上吸收氣體物質,而恆星外圍的氣體物質大都是氫氣,因此中子星可以不斷的吸收氫氣增加自己的質量。

    通常在這一時刻,中子星的表面會有核聚變現象發生,因為中子星的引力實在太強了,它可以將氣體物質以極快的速度吸引過來,大量的氫元素撞擊到中子星表面,難以承受極快的速度和那裡的高溫高壓,就會發生核聚變現象。

    那麼能不能說這個時候的中子星又重新像恆星一樣燃燒了呢?其實這麼理解也沒有多大問題,畢竟這個時候的中子星也是出現了核聚變條件之下的發光發熱現象,其差別只在一般的恆星都是內部發生核聚變,但是中子星卻是在表面發生核聚變罷了。

    另外還有一種很奇葩的中子星和恆星結合體,具體表現就是一顆中子星鑽入了紅巨星或者紅超巨星的內部,就是體積巨大的紅巨星的內部包裹著一顆體積很小的中子星,這種恆星結合體模式是由去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講的基普·索恩提出來的,他認為這種恆星和中子星的結合體可以存在10萬年,那麼10萬年之後,這種星體會變成什麼呢?

    不論是中子星吸收伴星的物質,還是鑽入恆星的內部,其表現都是自身不斷的吸收來自別的恆星的大量物質,那麼物質多到一定程度後,中子星上會發生什麼呢?

    這就涉及到了中子星質量上限的問題,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首次提出了中子星的質量上限,不過當時他認為中子星的質量上限只有太陽的0.7倍,後來經過計算認為這個數字是錯誤的,目前一般認為中子星的質量上限是太陽質量的三倍左右,就是說中子星的質量上限不可以超過三個太陽的質量,不然其本身性質就會發生變化,這個上限就被叫做奧本海默極限。

    目前一般認為如果中子星質量到達了奧本海默極限,那他就不能穩定的存在,所以會變成其他型別的天體,大多數科學家傾向於中子星到達奧本海默極限後會直接壓縮成為黑洞,部分科學家認為在三倍太陽質量左右的中子星會成為夸克星,夸克星是一種體積比中子星更小,密度比中子星更大的星體,如果其質量再大的話,那麼就會壓縮成黑洞了。

    在中子星變成黑洞的一刻,通常也伴隨著一場類似超新星爆發的現象,黑洞的兩極會爆發出強烈的伽馬射線暴,這是光的最強能量模式,其破壞力可以擊毀數十光年內的星球生態,但是在這場短暫的爆發之後,中子星已經不復存在,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一個黑洞。

    如果黑洞繼續吸收物質的話,那麼它還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或者變成其他天體嗎?目前來看不會的,黑洞不管怎樣吸收物質,它仍然還是黑洞,關於黑洞的質量上限,科學家們還並沒有統一的認識,目前已知的最大黑洞名為ton618,它的質量相當於太陽的660億倍,是已知質量最大的單一天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夠分別介紹一下蒂姆哈達威和安芬尼哈達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