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儒者讀書

    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來看一下莊子的解釋: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莊子·胠篋》

    這麼一大段,什麼意思?

    首先看看上面一大段排比: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這是在說什麼?這就是說聖人給天下帶來了很多有好處的東西,比如稱重的鬥和衡,代表信用的印璽,作為人際關係的仁義,但結果都被盜賊給偷走了。

    盜賊是怎麼偷走的呢?莊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個例子,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這是好事,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商人會不會缺斤短兩?會不會用假稱?

    再比如說,明清獨尊理學,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理學是不是成為世家大族謀取官位的武器?是不是統治階級控制人民的枷鎖?

    這就是“大盜”。

    所以莊子就說: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這全都是聖人的過錯,如果聖人不拿出這麼好的東西,就不會有人把它竊取過來。繼而莊子總結道:“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是什麼思想?這是鬼谷學派的權謀論(此處權謀論不是貶詞,僅作名詞)。

    所謂權謀論,其實是君主運用各種手段,隱居幕後,操縱下屬。在這裡莊子當然不是說權謀,而是吸收權謀論的思維模式——隱。

    “隱”的具體表現就是,絕聖棄智。拋棄聖人制定的那些禮儀、生活標準,迴歸一種簡單的生活,這樣人民的思想也會變得簡單,人心就不會險惡。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聖人已死,大盜未滅”,因為聖人雖死,但聖人制定的標準還在,還會被大盜偷竊,有還不如沒有。

  • 2 # 使用者69152465481

    首先要弄清楚,這裡講的聖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聖人,而是指那些自稱聖人的治國理政者;這裡的盜,也不是指的鼠竊狗偷之徒,而是指的竊國大盜。中國數千年歷史,從夏啟開始,實行家天下,迴圈往復,難逃朝代更替的命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每個新朝的開國者,無不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實則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讓家天下千秋萬代得以延續,而不斷幹著害民的勾當。統治者為了收攏民心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建立一套價值觀,宣傳仁義道德,束縛人們的思想,他自己並不實行,只用它作為統治的工具。因為仁義道德的標準很難做到,並且更難持久,所以為了迎合統治者的需要,便產生出大量的假仁假義和虛偽的道德,以致正義不彰,邪惡橫行,民心思亂,大盜不止。所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又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選擇做股權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