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夜史
-
2 # 流浪大饅頭
那個年代哪有疆域概念啊?畫個地形圖都費勁呢何況疆域圖了,那就是誰強大誰就說這裡的土地是我的,你不服就打你。就這麼一直不服打到了歐洲,最後全打服了,可惜不會管理。古時候沒有獵頭公司,要是當年有羅伊人和鄭秋冬還愁統一不了亞歐大陸?其實司馬懿與諸葛亮也是生不逢時,晚投胎一千年沒準也能改變今天的格局。
-
3 # 西蒙小歌
沒法明確確定,只能畫個大概。因為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才出現明確的國界意識,在實地和賭地圖上的邊界線,才畫的很清楚。在之前的國界線,只能憑感覺在地圖上畫個大概範圍,具體如何根本不可考證。
就像元朝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的省界,完全就是一條斜斜的經線嘛.....你能說這是明確的邊界線?我此前曾寫文章談過類似問題,並提出了“文化國界”的說法,也就是這些界線存在於古人對異邦的想象中。
比如,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裡將元朝的北疆直接畫到了北冰洋的邊上,嶺北行省橫跨蒙古高原、西伯利亞,但元朝人到底有沒有抵達北冰洋,至今仍有爭議。從可考的史料上看,有材料稱"詔瑞等入北海,往返數年,得日不落山",所謂日不落之山,顧名思義,就是長年不落日的地方,也就是存在極晝現象。
元朝曾涉足北極圈是有可能的,但將廣袤的北冰洋沿岸的土地都納入版圖,從“地理國界”上講,或許有些誇張。但是,從“文化國界”上看,當時北冰洋沿岸毫無人煙,即使是現在,大量凍土地帶也近乎無人區,既然無人,從文化上統攝周邊地區,進而輻射這些無人區,也是講得通。
同樣的道理,匈奴人有沒有去過更遠的地方並不重要,只要他們的文化核心地帶在蒙古高原,就已經滿足了中原王朝對匈奴疆域的想象,二者的軍事衝突也會圍繞核心地帶展開。因此,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當匈奴潰敗後,漢朝也不會去做“地圖開疆“、”的事情,就是因無此必要,只要讓它在文化上歸化,同時消滅一些不肯歸化的殘部就可以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與其說“界定”,倒不如說是“限定”。
因為古代遊牧民族的邊界,一般都是非常平直的。造成這種現狀,“靜Yes”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不可能對遊牧區域進行直接有效的統治;
2)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長期對峙,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分界線。
那麼,既然如此,遊牧民族政權的疆域是如何確定的呢?確定的依據是什麼呢?“靜Yes”認為有三個方面:
1、氣候條件限制北界
在地圖名家譚其驤的地圖集中,元朝的疆域向北覆蓋到了北極圈。實際上這是不符合歷史邏輯的。
我們都知道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而向北越過貝加爾湖,越過北緯58度線,再往北就是西伯利亞的廣袤凍土帶,這裡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暖短暫。冬季的地表為冰原,夏季的地表為沼澤。針葉林廣佈,根本就無法生長牧草。
所以這裡不可能成為蒙古人的遊牧區域。
我們看歷朝歷代的遊牧民族邊界,北界基本都在北緯58度附近,也就是貝加爾湖以北的地區。以此為界向東西延伸,基本就構成遊牧民族的北界。
2、中原王朝限制南界
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衝突伴隨著數千年的中國歷史。
從匈奴,到鮮卑,再到柔然,再到突厥,再到回鶻,再到遼、再到蒙古,中原王朝不斷興替的過程中,遊牧民族也在不斷洗牌,並不斷和中原王朝發生激烈衝突。
在衝突的過程中,由於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因此也就沒有和中原王朝形成全面對峙的可能。所以,這種對峙需要中原王朝來完成。
中原王朝的做法是:修長城。
在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中原的王師可以不斷髮動對遊牧民族的討伐,比如漢武帝北伐、漢明帝北伐,唐太宗北伐東突厥,朱元璋和朱棣對蒙古的北伐等。但是更多的時候,中原王朝以修長城來實現一勞永逸,所以長城就是遊牧民族的南界。
4、地形條件限制東西界
我們看歷朝歷代的遊牧民族邊界,可以發現:遊牧民族區域向東基本限定在斡難河源、呼倫貝爾附近;而向西基本限定在阿爾泰山以及額爾齊斯河附近。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呼倫貝爾再往東,就是一望無際的東北平原,雖然緯度和蒙古高原相近,但是氣候水文條件完全不同,不適合發展畜牧業。
向西也是一樣,阿爾泰山以西地區,是中亞,這裡氣候乾燥,沙漠廣佈。但這裡直通西亞歐洲,一旦從這裡向西出去,基本就等於告別了中原王朝,所以一般只要不是站不住腳,遊牧民族不會主動選擇到阿爾泰山以西地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