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等事長
-
2 # 大悔憶智周
該高雅時就高雅,該打油時就打油。
內容決定形式。
白居易通俗易懂,李商隱朦朧高深。
作家、詩人有不一樣的語言風格不一樣的文學個性。
口水話入詩看似簡單,不是大雅通人最好不要玩,不是絢爛至極歸於平淡,會把自己弄成口水,所以我有一打油七絕曰《諫XXX》,是勸這口水話入詩的詩人慎重。
至於民謠,那是口語中經過時間和社會挑選的精品,有的在輾轉流傳中還經過一個個民間高人的完善與提升,所以民謠和口水話不能劃等號。
至於對僅次於李白、杜甫,在日本的影響力還超過了李白、杜甫的白居易的詩指手畫腳,簡單地判為什麼“打油詩”,這是缺乏敬畏,缺乏自知之明。
-
3 # 平民之宴
答案很明顯,白居易的《觀刈麥》不是打油詩。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打油詩?相傳它由中國唐代作者張打油而得名。清代學者翟灝在其《通俗編·文學·打油詩》中曾引用張孜的《雪詩》:
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後人讀後,感覺有點另類,就把這類既詼諧幽默、又小巧有趣的詩稱為"打油詩"。它讀起來很押韻上口,但是不講究格律,也不注重對偶和平仄。這一點很重要,這是分辨是否打油詩的關鍵特徵。
其次,我們再來欣賞一下白居易的這首《觀刈麥》,此詩就寫得通俗易懂,韻律整齊,膾炙人口,雅俗共賞。比如下面幾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詩人在明白如俗語的詩句裡,同樣也表現出深湛的意境與濃郁的感情。可以看出,這首詩在遣詞用字上也很見功力。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白居易的詩作特點。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這裡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也就是說白居易認為,只有做到了這四點,詩歌作品才算達到了極致。
綜上所述,白居易的這首《觀刈麥》全詩雖然語言通俗,但是內容與形式構架規整、詩歌特徵凸顯,是打油詩不可比及的!
回覆列表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詩人。他的詩裡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在他的《賣炭翁》裡就有著“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種矛盾心理的描寫。《觀刈麥》這首詩是元和二年作者任縣尉時,早期作的一首著名的諷諭詩,不是打油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描寫是五月農忙季節,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刈麥的大人送飯,大人們在田裡頂著烈日,冒著酷暑低著頭割麥,早己精疲力竭還不休息,就是趁夏日的白天長多幹活。旁邊有一貧困的婦女抱著孩子,手提著竹籃,拾麥穗,聽她述說是田裡的收成都交了稅,只能靠拾點麥穗充作飢糧。聽了她所說的,相比之下感到漸愧,我沒下田幹活,我的奉祿都有三百石的糧食,一年都吃不完。白居易用對比的手法把農民的貧困和自己作了比較。“令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這四句的描寫,算得上是一個有良心的縣尉。這首詩以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把農民和自己與官府作了鮮明的對比,可謂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