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魅力科學君

    宇宙空間的尺度大得令人絕望,即使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在我們用望遠鏡看起來都只是一小團光點,而圍繞著它們執行的行星(如果有的話),其體積和質量還要比主恆星要小很多。一般來說,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不可能支援其發生核聚變而發光的,行星所發出的光都是反射光,而這些微弱的光芒通常都會被恆星發出的強光所掩蓋,太陽系外的行星是很難被直接觀測到的。

    長久以來,能夠確切的證實“在太陽系外有行星的廣泛存在”這一目標是天文科學家一直所追求的,為此天文科學家們想出了很多方法,現在我們就來簡單的瞭解一下。假設我們在一根棍子拴上繩子,並在繩子的末端綁上一個重物,然後我們有規律的擺動棍子,重物就會圍繞著棍子做圓周運動。當我們停止動作的時候,重物依然會在慣性的作用下圍繞著棍子運動,這時我們就可以觀察到在重物牽引力的作用下,棍子也會跟著一起搖擺。同理,當一顆行星在圍繞著它的主恆星執行時,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主恆星也會產生搖擺,其搖擺的程度與行星的質量成正比關係。

    根據多普勒效應,當一顆恆星向觀測點靠近的時候,它的光譜會偏向藍色,而當它在遠離觀測點的時候,它的光譜則會偏向紅色。值得一提的是,現代高精度的光譜儀可以將這個移動速度精確到每秒鐘1米!天文科學家利用這些先進的觀測裝置對目標進行長時間的觀測,在固定時間段內,如果觀測目標會進行週期性的擺動,就可以推斷出該恆星受到了其它天體的引力作用。

    但這時還不能確定這個天體就是行星,因為在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雙星系統,兩顆相領的恆星也有可能會產生這種情況。因此天文學家會根據已觀測到的資料對這個天體的質量進行計算,如果這個天體的質量遠小於恆星,那就可以肯定它是系外行星了。這種觀測方法被稱之為“多普勒效應法”,是目前天文科學家觀測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之一,但這種方法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它只能測出行星的質量,而測不出行星的體積。

    為了能夠測出系外行星的體積,天文科學家使用了另一種方法。當一顆系外行星在穿越其主恆星與觀測點之間時,它會遮擋住主恆星的一小部分光線,這種微小的光線改變可以被我們靈敏的望遠鏡捕捉到。當我們用望遠鏡長時間的觀測目標時,如果發現觀測目標所發出的光線在規律的出現變暗,並且會持續一個固定的時間段,那就可以推斷出系外行星的存在了。行星從恆星和觀測點之間穿過這種現象被稱為“凌日”,所以這種觀測法就被稱之為“凌日觀測法”,由於在凌日過程中主恆星的光線變暗程度與行星的體積成正比,所以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方便的測量出系外行星的體積。

    這兩種方法是目前天文科學家觀測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透過對兩種方法綜合應用,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瞭解到系外行星的質量和體積,從而計算出它的密度。另外,在凌日的過程中,主恆星發出的光會透過系外行星的大氣層,科學家們就可以透過對這些透過行星的光線所形成的光譜進行分析,從而推測出該行星的元素組成。目前發現的系外行星大多是透過以上兩種方法發現的,順便提一下,透過光譜分析,天文科學家在上個世紀還發現了一顆黃金做的星球,只是離我們太遠不能開採,真是可惜。

    對於系外行星還有一些其它的觀測方法,如引力透鏡法、脈衝星計時法、恆星盤觀測法、凌日時間變分法等等,它們有的是基於上述兩種方法的變種,有的應用範圍很低窄,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說不定到時候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原來宇宙到處都是地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鬥魚張大仙直播間被封首次露面,轉型做吃播主播,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