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之夭夭老牛
-
2 # 夜月幽香
古時候的衣服常由紈素一類織物製作,質地較為硬挺,須先置石上以杵反覆舂搗,使之柔軟,稱為“搗衣”。後亦泛指捶洗。
搗衣多於秋夜進行。在古典詩詞中,淒冷的砧杵聲又稱為“寒砧”,往往表現徵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
再摘錄幾首有關的古詩詞:
謝朓 《秋夜》
秋夜促織鳴,南鄰擣衣急。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李白《搗衣篇》
曉吹篔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嚮明月。
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其五》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搗衣,是古代婦女製作衣服的必要工序,在棉花進入中國之前,華人的穿著主要是絲綢和麻葛,絲綢價格高昂,窮人穿不起,只能用麻葛做衣。麻葛纖維粗硬,做好衣服後,要在水中浸泡,然後用棒槌敲打,使之柔軟。當然洗衣的時候也用搗衣,使衣服的髒水迅速稀釋掉。我們下放農村時,農民告訴我,洗衣時要記得“芒棰不響,渾水不淌”,教我們用棒槌捶打衣服。 這項工作一般在晚上進行,又由於為了節省燈油,一般在月下進行,所以,月下搗衣成了一道風景線,也成為詩人喜愛的意象,進入詩詞。
西施浣紗大概也是搗衣吧。李白寫道,“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就是描寫這個場面。 古代徵人在外,家中賢妻搗衣縫衣就成為表達思念之情的象徵。從南朝宋謝惠連《搗衣》詩:“櫩高砧響發,楹長杵聲哀。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紈素既已成,君子行未歸。裁用笥中刀,縫為萬里衣。”唐李白《搗衣篇》:“曉吹篔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嚮明月。”又《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宋李煜《搗練子令》詞:“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宋賀鑄《搗練子》詞:“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搗衣的詩詞。
元代以後,隨著棉花的普及,搗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明朝朱元璋強令推廣棉花,民間搗衣的工序沒有了,但在詩歌裡還長期出現。明朝林章《秋思四首》“不知秋何如,鳴蟲先解意。長聲搗衣篇,短聲織錦字。”王問《秋陌》肅霜雕枯楊,城門飛黃葉。客子衣裳單,陌上饒風色。草短思故園,芳歇聽鵜渼。悲傷搗衣婦,亂砧響寒月。”清朝還有搗衣的詩詞,陳維崧的《泥蓮庵夜宿,同子萬弟與寺僧閒話》就有“倦客心情,況遇著、秋院搗衣時節”的句子。
搗衣的工具砧杵也不斷在詩中出現,砧是搗衣的石板,杵是搗衣的棒槌。唐朝錢起《樂遊原晴望上中書李侍郎》“四野山河通遠色,千家砧杵共秋聲”,宋朝陸游的《休日行郡圃》中就有“猶勝去年窮巷底,臥聞砧杵念秋衣”都是代表。
南京原來有個“砧杵泉”,不知何故,最近改名了,叫“珍珠泉”。
說到底,搗衣,砧杵都是古代詩人寄託思鄉之情的一種意象。現在有了各種柔軟的布料,洗衣也用洗衣機了,搗衣是不存在了,但那個“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美好意象將永遠存在於古詩之中,存在於讀詩人的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