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荷唯洛之戀
-
2 # 雨後新晴原創
謝友邀,日常事務繁多,遲復為歉!
高房價的商業社會語境下,就學,就業,從業,都很難,且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大多數人壓力都很大,為未來焦慮者,不僅是我輩讀書人。
讀書越來越多,思考的問題越來越多,對社會人生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意味著精神的行囊,越來越重。活得輕鬆的人,考慮問題必然簡單。
飢一頓飽一頓的乞丐,吃今天不管明天,吃什麼都能消化,原因何在?但誰願意過這樣的生活?不願過這樣的生活,就得為明天著想,不斷學習,不斷思考,進行勞動創造。
而讀書越多,隨著年輪增長,閱歷增加,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人的煩惱必然會不斷增多,為未來的焦慮也就越來越多。人說知識就是力量,讀史使人明智,此話不差,但讀史使人知曉歷史,思想深度加強,看問題全面的同時,歷史有的章節,也使人後背發涼,心意沉沉——原來歷史滲透了這麼多的血和淚,先民實在不易,反思我輩,當慎重前行。
少年從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中間不知要經過多少風霜雨雪,經過多少歧路的選擇!人不是神仙,幾人有先知之明!歧路處,徘徊彷徨,誰不焦慮!而知識還是指路之燈,博學多才的人,選擇總比常人合理。人生不僅有風霜雨雪,也有風花雪月,“悟以往之未鑑,知來日猶可追”。
焦慮是前行中的一個過程,風雨兼程,此一時,彼一時,風雨過後又春光。讀書求知,經驗不斷積累,聰明靈秀來自思考和社會實踐。勞動創造,是人類永恆的高尚行為,“積善行德,而神明自得”!
-
3 # 開思科技
你在想的時候是在讀書嗎?不是說讀書不少就不會想太多。。。這是很明顯的道理啊,至於焦慮,其實是整體社會的浮躁,而不是隻你一個。看你的問題,你需要的不一定是讀書,而是靜下心
-
4 # 青春大男孩
一,你讀的什麼書?
二,你是否喜歡讀書?
三,你為什麼讀書?
四,你是什麼學歷?在讀哪個層面的書?
五,你讀書快樂嗎?有沒有感覺到讀書是一種享受?
六,你是在平靜中用心讀書嗎?
(搞清楚這六條也許對你有幫助)
-
5 # 怵怵2
讀書是一種習慣,焦慮是性格,沒有必然聯絡。很多大師讀書多,也焦慮,比如王國維。讀書對頭了,可以減輕痛苦,經常焦慮的人,可以讀點心理學方面的書試試,讀自己從事工作的專業書,也能帶來快樂。
-
6 # 旁觀者嵐
讀書不能解除焦慮。如果你不學醫,而讀的是醫學書,你自己就會瞎聯想,覺得百病叢生;讀的是心靈雞湯類的文章,看似華美,但解決不了一點實際問題。
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擴大知識面,提高自己的內涵修養。當然也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科學技術類的,可提高你從事的工作的能力,文史哲類的,可提高你的研究寫作能力等。
但要做到楊絳先生那樣,寵辱不驚,雲捲雲舒就不僅僅是讀書的問題了,那是把一生的經歷,一生的學問,用大智慧融合成的一種哲學思想和生活態度。許多大師都沒能做到,如康有為、老舍等等。在貧富、享樂、榮辱、生死麵前能淡定如斯的,沒有幾人。
焦慮是對未發生的事情不能把控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映,只要你還有慾望,就必然會有焦慮,只要不過度,變成焦慮症,就是很正常的。"無欲則剛"我們還做不到,就可以事先考慮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了,事過之後,得之我興,失之我命,過去就過去了。
在這裡不是勸你不讀書,但不要單靠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萬宗事,多思考、多總結,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會好起來的。
-
7 # 翼鳴
前途未卜,所以焦慮!焦慮來自對未來的擔憂和不確定性。
貌似你認為讀書可以解惑釋疑,可是這並不能解決問題或改變現狀啊!可為何讀書不能解決問題,又不能解決對未來的擔憂呢?那是因為你只是停留在知道上面,卻沒能做到。
什麼叫知行合一?知道不等於做到,別把你知道的以為你已經做到了。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是不能拆開來解讀的,他認為行為與認知相一致才能稱為知行合一,才能算知道。
這個怎麼理解呢?打個比方說,你從來沒有見過玫瑰花,可是有一天你讀書,書本里告訴你,玫瑰花是很好看的、非常漂亮,它的氣味非常的芬芳,讓人感覺很好!這個叫做認知層面。可是你從來沒有摸過看見過它,也感受不到它的氣味啊!所以其實你還是不知道。當有一天,你真的把玫瑰花拿在手裡,看見了它的美麗,聞到了它的芬芳,這是行為層面,有了這個體驗以後才叫真正的知道!因此知道並做到才能稱為真正的知道,才叫知行合一!
讀書,學習知識,是認知;實踐、行動、動手、嘗試去做才能得到體驗與經歷,才能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為之己用!所以我認為不是說讀書沒有用,而是讀完後有多深入的理解與實踐,不在於數量,而在於把知識參透並轉化為能力,一本書可能就夠你修煉終生!
-
8 # 無憂精英網
現在這個時代高速發展,資訊量越來越膨脹,讀書也變成了一件極為焦慮的事情,無論是作為職場人還是學生群體或者是老年人,光是每次走進圖書館,看見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圖書世界心理都是難免的焦慮,世界進步太快,不管出於年齡的哪個階段我們都想去把握時代的命脈,但是知識化的泛濫,往往使得我們無所適從,在舊社會我們“求知若渴”到處尋找知識的軌跡,但是轉眼看現在,稍稍有所思有所感的故事都可以整理思路出書成集,出書不是賺錢的方式,往往是書有一堆無人可買的境況,書雖很多,但是好書難尋,這是看書的焦慮,其次,面對眾多的知識體系,我們瞭解的越多,對未來的焦慮也就更多,就如同吃飯,如果每天只有米飯可吃,我們就只天天進食米飯不會有多的想法,但是如果每天都有新的菜式,但條件是必須努力幹活你才能吃到,人就會因為吃飯而產生焦慮,因為面對更好的未來你必須有壓力,有壓力才能轉換為動力迫使你努力向前,此時的你肯定不會再侷限於吃米飯,米飯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所以知之越多,困擾就越大,焦慮越大,你渴望更大的空間與發展,但是又擔心你的努力不夠,達不到你心中所想,分析好原因,你自然會得到結果,針對這種焦慮,放平心態,想想人生在世也就短短數十年的光陰,與其將時光花費在焦慮上,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要給自己定太高的目標,努力即可,相反有時會給你更燦爛的未來。
回覆列表
楊絳說,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她這句話是對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態的一句評價,也是忠告,但是這句話,不是對任何人都有用的,想要它對自己有用,我們就需要考慮以下的幾個問題。
一,你讀的什麼書? 二,你是否喜歡讀書? 三,你為什麼讀書? 四,你是什麼學歷?在讀哪個層面的書? 五,你讀書快樂嗎?有沒有感覺到讀書是一種享受? 六,你是在平靜中用心讀書嗎?
如第一個問題,你讀的什麼書,如果你本來不喜歡讀某類書,比如時下的網文,你不喜歡讀,但是大家都在讀,並且朋友們也推你讀,你讀的痛苦,不知所以然,覺得浪費時間和生命,那你其實可以不讀。
還有一類書,比如那些什麼《窮爸爸富爸爸》的理論類書籍,如果你已經懂得了理財的道理,本身管理著成千上萬億的資產,或者你已經不需要讀了,或者你一日三餐都還沒著落,也不建議你讀了,因為我們肚子都還沒填飽,哪裡有空,有閒心來讀書,對於一個窮人來說,理財就是瞎折騰,就是讓人多生焦慮,那麼這樣的書不讀也罷。以此類推,那些什麼成功學,什麼心靈雞湯,都是廢話,它放大了我們的焦慮,加劇了我們的不安。
如果你現在上著穩定的班,有著穩定的居所,有著明確的目標,那麼按照自己的目標去努力生活,按著你的喜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相信你會過得幸福,讀的愉快。
所以我們不要盲目的為了讀書而讀書,我們需要問清楚了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想要讀怎樣的書了,再去讀書。這樣生活目的明確,讀書的目的明確,未來也自然明確,而不會焦慮了。所有的焦慮其實就是一句話,我們不知道我們要什麼,或者是我們的目標定的太寬泛,太高,根本沒辦法實現,所以才會讀了一生的書,依然活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