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骨科醫生郝剛
-
2 # 維薩里3D解剖
而跟腱是小腿三頭肌,即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結構,止於跟骨結節,是人體最粗最大的肌腱之一,但是血運較差,對機體行走、站立和維持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
跟腱的特點跟腱長約15cm,由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腓腸肌內、外頭)的肌腱融合形成。在此過程中,跟腱的腱纖維有90°的扭轉。跟腱的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蹠屈踝關節,是小腿肌肉力量傳導至足部的最主要的解剖結構。人能夠直立、站穩,能跑、能跳,靠的都是它。
跟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腱鞘,而是由腱周組織(脂肪性間隙組織以分隔肌腱和腱鞘)包繞。跟腱炎早期疼痛主要是由於腱周組織的損傷所致。當患者起床或連續步行時,肌腱在腱周組織內活動增大,會更痛。
在跟骨結節上方2-6cm的地方血供極差,而損傷就多發生在這個部位。
跟腱斷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發性斷裂,常見於運動員和演員;一類是外傷,通常伴有面板的損傷或骨折。跟腱在外傷或在彈跳、急跑中造成頓挫、撕裂甚至斷裂。以下這些動作很容易引起跟腱斷裂
超負荷運動或者短時間承受過大壓力
經常進行強度很大的跳躍、蹬腿等動作,超過耐受能力,使跟腱勞損,導致其營養障礙,發生變性、強度降低。當動作不協調,或用力過猛時,跟腱就容易發生斷裂。疲勞會使肌張力異常增加,彈性下降,協調性破壞。長時間不運動,不但會造成身體素質下降,協調性、靈活性變差,還會導致跟腱組織中的血管開放數目減少,供血不足,組織變異,跟腱的抗拉強度降低。這時一旦冒然做劇烈運動,容易導致損傷。年齡越小,跟腱血供越豐富,隨著年齡的增長,跟腱內的血管數逐漸減少,血管變細出現供血不足等情況,導致跟腱發生損傷。鞋後跟過尖、後幫過窄、鞋繫帶過緊等因素都可擠壓、磨擦跟腱。另外,鞋底過硬,或者在過硬場地運動,都會延長了從踝到足的槓桿力臂,增加跟腱的牽拉力,引起勞損。當腳向下踩時,有小腿三頭肌、脛後肌、腓骨長短肌、屈趾肌群在發揮作用。但在整個過程中,各個肌群所負職責不同,當腳在背伸20°~30°角再發力向下踩時,小腿三頭肌主要發力。此時跟腱處於極度緊張狀態,其他肌群相對鬆弛,若突然發力,跟腱最容易斷裂。
跟腱斷裂的原因:①跟腱患有退行性病變,變得脆弱,易斷裂。②跟腱部位過度疲勞。③熱身活動不足。④技術動作不合理。⑤跟腱的退行性變化提前於肌肉造成的軟組織活性不協調。跟腱斷裂後康復訓練主要是,透過踝關節的屈伸,內翻,外翻運動進行鍛鍊,透過踝關節的鍛鍊可以使踝關節的活動度逐步增大,恢復下肢的行走功能,緩解由於長期固定導致的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限。功能鍛鍊要循序漸進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