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重慶微視線
-
2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很感興趣,也瀏覽了很多這方面的文章,感覺有些東西並沒消失,只是減少,比如很多人提到磨剪子,戧菜刀的,現在還不斷的見到,估計以後還要存在很久,因為“生活雖然變化這麼多,你的剪子菜刀還得磨”。還有的只是變換了一種生存方式,化蛹成蝶,比如鋦盆鋦碗的現在有些人在修古瓷器。
仔細想了想,還真想起來幾個,大家看看是不是?
1.照相館門口給黑白照片上彩色的,一張方桌,幾支寫蠅頭小楷的毛筆,幾種顏料就可開張。從照相館取出黑白照片,再花幾毛錢就可變成彩色的。現在拍出的彩色照片比上色的照片效果,不知要好上百倍千倍,自然不會有人多此一舉。
2.撈水桶的,一輛腳踏車,上面繫著一根長竹竿,竹竿的一端綁著一個帶倒鉤鐵釺子(就好像一個拉直的魚鉤)。過去,都是用帶鉤的井繩掛住水桶,在水井中提水,難免將水桶掉在井中。現在城市農村都用上了自來水(之前也用了很長時間的壓水井),當然不會再將水桶掉在井中。
3.鏇錠子子的,一個弓形工具,兩端用一根堅固的繩子相連,將繩子在木料上繞一圈,把木料兩端支在支架上,一隻拉動弓形工具帶動木料旋轉,另一隻手拿著刨刀,隨著木料轉動對木料進行鏇切,最後製成中間有兩三個凹槽,兩端尖細的形狀,就是過去用紡車紡線的錠子,現在已沒人用這種紡車紡線了。
4.做錫壺的,煤球爐,風箱,坩堝,誰加工誰帶原料,主要來源是牙膏皮。熔化後倒入模具,製成兩三毫米厚的錫片,再裁剪成需要的形狀,用烙鐵一部分一部分的焊接起來。錫壺的作用是用來熱酒,現在喝酒也不熱了,並且各種各樣的壺具琳琅滿目,沒有人再用錫壺了。
5.賣伏(不知是不是這個字)線的,用獨輪車推著,經營各種顏色的絲線,梳子,篦子,這些東西現在商店裡還在經營。大家可能想不到,還有一種東西,裹腳女人做鞋底用的木板,這種東西以一去不復返了。
-
3 # 夢幻人生zxh
補臉盆,補瓷碗,應該是絕跡的職業了現在臉盆除了不鏽鋼都是塑膠代替,都是摔不破,就是破舊了直接新買,還有補瓷碗更是絕跡的活了時代不同了。修修補補那還是落後時代窮人賺窮人的謀生錢。
-
4 # 梅林深深浮暗香
據我所知,在家鄉消失的職業有:棕製品廠(棕墊,棕刷,棕繩),補鍋補碗匠,手工編篾匠匠,街頭賣杯茶水的,走街串巷賣河水的(以前5分錢一擔,有自來水就沒人買了),有機械織毛衣的,還有買家糞的,還有冬天賣散石炭,木炭的,夏天賣紙蚊煙的。
回覆列表
身為重慶人,我來說下重慶那些已經消失的職業吧:
挑水工從重慶到宜昌,無論哪一個臨江的城鎮或鄉村,歷史上都曾經歷過以長江水為飲用水的年代。越是碼頭大、人口多,挑水工更是舉足輕重。有媒體稱,抗戰爆發前後,重慶兩江碼頭上從事挑水行業的挑水工達到兩萬人。
在沒有臺階的坡地汲水,挑水工只能卷著褲腿挑著空桶走到深水處汲水。進入江水中汲水,這種方法最苦是寒冬,無論水怎麼冰冷,也須如此。走上坡後,打溼的腳踝被寒風一吹,鑽心刺痛。
轎伕山城以前車行不便,轎子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還催生了轎鋪和轎伕行業。轎伕之多,從十八梯區域一個地名就可管中窺豹:轎鋪巷。
1883年駕駛輪船首航川江的英國商人立德樂,初來重慶時也曾在日記中寫道:“重慶的計程車——轎子,停在各個街角,只要是在城牆以內,不論到什麼地方,費用都是25個銅錢”。
黃包車伕1929年,重慶城區第一條馬路竣工,自七星崗起,經觀音巖、兩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巖。同年,之前只在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流行的、當時十分“洋盤”的交通工具——黃包車出現在這條馬路上。
抗戰時期,陪都重慶成為大後方中心,來自上海、天津、青島等地的達官貴人大量湧入重慶,這些坐慣了黃包車的富人更是推動了重慶黃包車行業的發展。直到解放後,重慶街頭的黃包車才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