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華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複"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迴迴圈,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華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複"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迴迴圈,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