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谷中的百合花
-
2 # 零仃洋
所謂“中庸”,是指待人處世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也就是遇事“和稀泥。”《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矣,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之所以受到歷代文人學者的尊崇,這與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有關。中華民族歷來不是好鬥的民族,華人特別是文人學者自古就有著“溫良恭儉讓”的傳統。於是,這樣就養成了遇事按“中庸”辦的風氣。明哲保身,不得罪人,一團和氣,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從文人學者自身來看,這類人往往自命清高,性格孤傲。對他人或社會往往不屑一顧,遇事也就不願深陷其中;也有人因為膽小怕事而不願多管閒事。這樣也造成文人學者遇事以“中庸之道”來處理,做都不得罪的“老好人”
應該說,“中庸之道”不失為一種明智的處世之道。它能有效地化解一些不大的矛盾和糾紛,化干戈為玉帛,為社會穩定和諧帶來一些好的幫助。
但是,從消極方面來看,如果在原則問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仍然講“中庸之道”,是不利於激濁揚清、伸張正義的。同時不對的現象得不到制止,也會助長不正之風或邪惡現象的漫延和發展。這樣的“中庸之道”是不可取的。
中庸思想並不完全,但也符合天道。《聖經》教導: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行惡過分;凡自高的必降為卑,凡自卑的必升為高。這是天道神保護我們人類兒女的大謀略。因神知道我們的軟弱與不完全。誰也不能完全拆己家己身救真乞病患。
《聖經》也告訴我們只有神一個是良善的。上帝主耶穌選擇捨己命救贖人類兒女,至高的神選擇了卑微低賤亡己身,而非中庸之道。而祂仍居萬宇之上為萬王之王,宇宙至高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