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奕譞,生於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於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旻寧第七子。奕譞生母是道光帝皇貴妃烏雅氏,與第八子鍾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是同一個母親所生。
在道光帝的九子中,除第四子奕詝繼位皇帝(咸豐帝)和早死幼殤者外,最出名的兩個人,即第六子恭親王奕??和第七子醇親王奕譞。奕??出名,是因為他在同治、光緒二朝掌權久,政績卓著;奕譞出名,則是因為他家連續兩代都出了皇帝,前一個是奕譞的兒子光緒帝載湉,後一個是奕譞的孫子宣統帝溥儀。
奕譞的學識和才智都不及恭親王奕??,但他在官場上的遭際卻遠比奕??順利。奕譞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為人謹慎謙卑,不因身份顯貴而稍露鋒芒,這是他一生榮顯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
但奕譞的謙卑與政治的懦弱從來是同義詞,尤其在專橫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首聽命,很少真知灼見。所以儘管他在詭譎多變的政局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在政治上卻幾乎無所建樹。
醇親王的“智”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以上這段話是清朝光緒皇帝載湉的生父、醇親王奕譞書寫於子女房中的治家格言。
說到奕譞,他的知名度遠不及他的哥哥恭親王鬼子六奕欣,不過這正是他所希望的。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在兒子做了皇帝后,他卻做了兩件出乎一般人預料的事:
一是上了一個《豫杜妄論》的密奏。從字面上看,就是預先防止有人提出“妄論”。奕譞沒有做過皇帝,他此奏的目的就是怕兒子做皇帝后重蹈明嘉靖帝“大禮儀”的覆轍。二是“誠懇請罷一切職務”,上奏說“唯有哀墾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
自古“明榮辱,知進退”的人無疑是智者,這個“智”是大智慧。說到人的貪與智的關係,魚總是想到“利令智昏”。觀古今官場曾炙手可熱而結局悲慘者,不可以說無“智”,有的人斂財手段是非常高明的,但這無疑是小智慧。而小“智”在與“利”字的權衡較量中,無疑總是失敗的一方。
奕譞的兒子
有七個兒子:長子早殤;次子載湉,光緒皇帝;三子早殤;四子載洸,早殤;五子載灃,世襲醇親王;六子載洵;七子載濤。
第二代醇親王 載灃像
愛新覺羅·載灃,奕譞的第五子,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
光緒十六年(1890)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成為攝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載灃繼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識短,難當大任。他面對鼎沸的局勢,又屢屢舉措失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次年他被迫同意溥儀退位。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
醇親王府連續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也就是所謂“兩代潛龍,一朝攝政”。這本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榮耀,卻因清朝滅亡於其手而黯然失色。
愛新覺羅·奕譞,生於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於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旻寧第七子。奕譞生母是道光帝皇貴妃烏雅氏,與第八子鍾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是同一個母親所生。
在道光帝的九子中,除第四子奕詝繼位皇帝(咸豐帝)和早死幼殤者外,最出名的兩個人,即第六子恭親王奕??和第七子醇親王奕譞。奕??出名,是因為他在同治、光緒二朝掌權久,政績卓著;奕譞出名,則是因為他家連續兩代都出了皇帝,前一個是奕譞的兒子光緒帝載湉,後一個是奕譞的孫子宣統帝溥儀。
奕譞的學識和才智都不及恭親王奕??,但他在官場上的遭際卻遠比奕??順利。奕譞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為人謹慎謙卑,不因身份顯貴而稍露鋒芒,這是他一生榮顯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
但奕譞的謙卑與政治的懦弱從來是同義詞,尤其在專橫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首聽命,很少真知灼見。所以儘管他在詭譎多變的政局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在政治上卻幾乎無所建樹。
醇親王的“智”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以上這段話是清朝光緒皇帝載湉的生父、醇親王奕譞書寫於子女房中的治家格言。
說到奕譞,他的知名度遠不及他的哥哥恭親王鬼子六奕欣,不過這正是他所希望的。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在兒子做了皇帝后,他卻做了兩件出乎一般人預料的事:
一是上了一個《豫杜妄論》的密奏。從字面上看,就是預先防止有人提出“妄論”。奕譞沒有做過皇帝,他此奏的目的就是怕兒子做皇帝后重蹈明嘉靖帝“大禮儀”的覆轍。二是“誠懇請罷一切職務”,上奏說“唯有哀墾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
自古“明榮辱,知進退”的人無疑是智者,這個“智”是大智慧。說到人的貪與智的關係,魚總是想到“利令智昏”。觀古今官場曾炙手可熱而結局悲慘者,不可以說無“智”,有的人斂財手段是非常高明的,但這無疑是小智慧。而小“智”在與“利”字的權衡較量中,無疑總是失敗的一方。
奕譞的兒子
有七個兒子:長子早殤;次子載湉,光緒皇帝;三子早殤;四子載洸,早殤;五子載灃,世襲醇親王;六子載洵;七子載濤。
第二代醇親王 載灃像
愛新覺羅·載灃,奕譞的第五子,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
光緒十六年(1890)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成為攝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載灃繼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識短,難當大任。他面對鼎沸的局勢,又屢屢舉措失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次年他被迫同意溥儀退位。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
醇親王府連續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也就是所謂“兩代潛龍,一朝攝政”。這本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榮耀,卻因清朝滅亡於其手而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