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特徵與其他學科相比,禮儀具有一些自身獨具的特徵。這主要表現在規範性、限定性、可操作性、傳承性、變動性等五個方面。 第一,規範性。禮儀,指的就是人們在交際結合待人接物時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這種規範性,不僅約束著人們在一切交際場合的言談話語、行為舉止,使之合乎禮儀;而且也是人們在一切交際場合必須採用的一種“通用語言”,足衡量他人、判斷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種尺度。總之,禮儀是約定俗成的一種自尊、敬人的慣用形式。因此,任何人要想在交際場合表現得合乎禮儀,彬彬有禮,都必須對禮儀無條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爐灶,自摘一套;或是隻遵守個人適應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適應自己的部分,都難以為交往物件所接受,所理解。 第二,限定性。禮儀,顧名思義,主要適用於交際場合,適用於普通情況之下一般的人際交往與應酬。在這個特定範圍之內,禮儀肯定行之有效。離開了這個特定的範圍,禮儀則未必適用,這就是禮儀的限定性特點。理解了這一特點,就不會把禮儀當成放之四誨而皆準的標準,就不會在非交際場合拿禮儀去以不變應萬變。必須明確,當所處場合不同,所具有的身份不同時,所要應用的禮儀往往會因此而各有不同,有時甚至還會差異很大。對這一點,是不容忽略的。一般而論,適合應用禮儀的,主要是初次交往、因公交往、對外交往等三種交際場合。 第三,可操作性。切實有效,實用可行,規則簡明,易學易會,便於操作,是禮儀的一大特徵。它不是紙上談兵、空洞無物、不著邊際、敞弄玄虛、誇誇其談,而是既有總體上的禮儀原則、禮儀規範,又在具體的細節上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仔細周詳地對禮儀原則、禮儀規範加以貫徹,把它們落到實處,使之“言之有物”,“行之有禮”,不尚空談。禮儀的易記易行,能夠為其廣覓知音,使其被人們廣泛地運用於交際實踐,並受到廣大公眾的認可,而且反過來,又進一步地促使禮儀以簡便易行、容易操作為第一要旨。 第四,傳承性。任何國家的禮儀都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國家的當代禮儀都是在本國古代禮儀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對本國、本民族既往禮儀成果的傳承、揚棄,就不可能形成當代禮儀。這就是禮儀傳承性的特定含義。作為一種人類的文明積累,禮儀將人們在交際應酬之中的習慣做法固定下來,流傳下去,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這不是一種短暫的社會現象,而且不會因為社會制度的更替而消失。對於既往的禮儀遺產,正確的態度不應當是食古不化,全盤沿用,而應當是有揚棄,有繼承,更有發展。 第五,變動性;從本質上講,禮儀可以說是一種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一方面,它是在人類長期的交際活動實踐之中形成、發展、完善起來的,絕不可能憑空杜撰,一蹴而就,完全脫離特定的歷史背景。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由此而引起的眾多社交活動的新特點、新問題的出現,又要求禮儀有所變化,有所進步,推陳出新,與時代同步,以適應新形勢下新的要求。與此同時,隨著世畀經濟的國際化傾向日益明顯,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他們的禮儀隨之也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取長補短,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容。這就使禮儀具有相對的變動性。瞭解了這一點,就不會把它看作一成不變的東西,而能夠更好地以發展、變化的眼光去對待它。也不會對禮儀搞“教條主義”,使之一成不變,脫離生活,脫離時代。
禮儀的特徵與其他學科相比,禮儀具有一些自身獨具的特徵。這主要表現在規範性、限定性、可操作性、傳承性、變動性等五個方面。 第一,規範性。禮儀,指的就是人們在交際結合待人接物時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這種規範性,不僅約束著人們在一切交際場合的言談話語、行為舉止,使之合乎禮儀;而且也是人們在一切交際場合必須採用的一種“通用語言”,足衡量他人、判斷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種尺度。總之,禮儀是約定俗成的一種自尊、敬人的慣用形式。因此,任何人要想在交際場合表現得合乎禮儀,彬彬有禮,都必須對禮儀無條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爐灶,自摘一套;或是隻遵守個人適應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適應自己的部分,都難以為交往物件所接受,所理解。 第二,限定性。禮儀,顧名思義,主要適用於交際場合,適用於普通情況之下一般的人際交往與應酬。在這個特定範圍之內,禮儀肯定行之有效。離開了這個特定的範圍,禮儀則未必適用,這就是禮儀的限定性特點。理解了這一特點,就不會把禮儀當成放之四誨而皆準的標準,就不會在非交際場合拿禮儀去以不變應萬變。必須明確,當所處場合不同,所具有的身份不同時,所要應用的禮儀往往會因此而各有不同,有時甚至還會差異很大。對這一點,是不容忽略的。一般而論,適合應用禮儀的,主要是初次交往、因公交往、對外交往等三種交際場合。 第三,可操作性。切實有效,實用可行,規則簡明,易學易會,便於操作,是禮儀的一大特徵。它不是紙上談兵、空洞無物、不著邊際、敞弄玄虛、誇誇其談,而是既有總體上的禮儀原則、禮儀規範,又在具體的細節上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仔細周詳地對禮儀原則、禮儀規範加以貫徹,把它們落到實處,使之“言之有物”,“行之有禮”,不尚空談。禮儀的易記易行,能夠為其廣覓知音,使其被人們廣泛地運用於交際實踐,並受到廣大公眾的認可,而且反過來,又進一步地促使禮儀以簡便易行、容易操作為第一要旨。 第四,傳承性。任何國家的禮儀都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國家的當代禮儀都是在本國古代禮儀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對本國、本民族既往禮儀成果的傳承、揚棄,就不可能形成當代禮儀。這就是禮儀傳承性的特定含義。作為一種人類的文明積累,禮儀將人們在交際應酬之中的習慣做法固定下來,流傳下去,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這不是一種短暫的社會現象,而且不會因為社會制度的更替而消失。對於既往的禮儀遺產,正確的態度不應當是食古不化,全盤沿用,而應當是有揚棄,有繼承,更有發展。 第五,變動性;從本質上講,禮儀可以說是一種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一方面,它是在人類長期的交際活動實踐之中形成、發展、完善起來的,絕不可能憑空杜撰,一蹴而就,完全脫離特定的歷史背景。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由此而引起的眾多社交活動的新特點、新問題的出現,又要求禮儀有所變化,有所進步,推陳出新,與時代同步,以適應新形勢下新的要求。與此同時,隨著世畀經濟的國際化傾向日益明顯,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他們的禮儀隨之也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取長補短,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容。這就使禮儀具有相對的變動性。瞭解了這一點,就不會把它看作一成不變的東西,而能夠更好地以發展、變化的眼光去對待它。也不會對禮儀搞“教條主義”,使之一成不變,脫離生活,脫離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