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477886022

    首先宣告一下我是回答“你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是誰?”的主題。而不是回答題主”之前認為他很好,後來認為他很壞?”的那一類舉例。杜甫很小的我認為杜甫是“詩聖”,想象著就是那種超凡入聖的,和李白一起放縱形骸,醉意山水。而且在當時的地位上也應該和李白差不多。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後來,讀他的詩慢慢多了起來。 《聞官兵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上了初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再後來,讀了些歷史書,也對他了解更深了。杜甫一生極其貧困潦倒,少年周遊的日子應該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仕途不順,任過最大的官職不過是左拾遺(七,八品)。後來遁入西南,經歷更為曲折痛苦。杜甫的詩在他在世時並不受推崇,影響力也和李白有天壤之別。他現在的地位是後來逐漸提高的。這便是我幼時常常掛在嘴邊的“詩聖”。唉!世上瘡痍 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 筆底波瀾

  • 2 # 家庭是我的家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絕句》中的第三首。是杜甫在聽聞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心情愉快所作。前兩句詩人對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後兩句詩人因見吳船而想念故鄉。這首詩是廣德二年(764)春,杜甫初回成都草堂時寫的,是杜詩中寫景佳作。這一四句皆對,一句一景的七言絕句,猶如一幅絢麗生動的彩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視角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整個畫面給人以既細膩又開闊的感受。結尾一句,也隱約流露出詩人當時意欲乘舟東下的打算。希望採納,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淀“清北”雙博士為何感嘆:孩子教得不如順義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