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的思維結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律。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定下一個目標,如減肥多少,背多少單詞,每天幾點起床,看多少書,學什麼技能等等。可最終卻是:打滿雞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最後又回到了頹廢的狀態,等著下一次再打滿雞血。再一次的迴圈。目標卻始終沒有達成。
問題到底出在哪?
因為只有創造才能製造持續的動力
在《最小阻力之路》這本書中,作者羅伯特·弗裡茨區分了兩種產生動力的結構:創造的結構和解決問題的結構。他說: 只有創造的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動力,而解決問題的結構,是沒有持續動力的。
創造的結構是怎麼樣的呢? 就像畫家想畫一幅畫,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甚至是你想做一道菜。都有一個確切的東西想要把它做出來,這就是創造的結構。 反之,如果你用的不是創造的結構,而是解決問題的結構,那麼你就會陷入像上面所說的那種困境。
如一個人的目標是“別這麼拖延了”。可是,他的動力不是來自於他的目標——他並沒有類似完成一幅畫這樣確切的東西。他的動力來自問題本身帶來的焦慮。 只要他的努力一有成效,焦慮就會緩解,焦慮帶來的動力就會消失,動力一消失,他努力的動力就會減少,直到問題重新讓他變得焦慮,這種動力才會重新積聚起來。所以才出現了從打雞血到頹喪的不斷迴圈。
那麼怎樣才能打破這種迴圈呢?
《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給出了一個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他說,是因為愛。
就像生孩子的過程,並不需要你強迫自己努力,你只需要愛這個孩子就可以了。
你想寫出一首歌,一幅畫,當它還只是腦子裡的一個構思、一個念頭的時候,如果你就很愛它,那麼你就有足夠的動力把它從一個理念變成現實。 想要把它完成的衝動,不會讓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要沒完成它,這種動力就會持續存在。 你越是愛它,越是希望它問世。這種動力就越大,它就越會推動你持續行動,直到最終把它完成。這就是創造的思維結構帶來的動力。
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們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是把我們心裡鍾愛的理念變成現實的過程,而不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解決問題了,為了完成夢想,你需要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是解決問題不應該成為行動的動力。你真正熱愛的目標才是這個動力的來源,才是真正讓人自律的根本。
創造的思維結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律。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定下一個目標,如減肥多少,背多少單詞,每天幾點起床,看多少書,學什麼技能等等。可最終卻是:打滿雞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最後又回到了頹廢的狀態,等著下一次再打滿雞血。再一次的迴圈。目標卻始終沒有達成。
問題到底出在哪?
因為只有創造才能製造持續的動力
在《最小阻力之路》這本書中,作者羅伯特·弗裡茨區分了兩種產生動力的結構:創造的結構和解決問題的結構。他說: 只有創造的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動力,而解決問題的結構,是沒有持續動力的。
創造的結構是怎麼樣的呢? 就像畫家想畫一幅畫,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甚至是你想做一道菜。都有一個確切的東西想要把它做出來,這就是創造的結構。 反之,如果你用的不是創造的結構,而是解決問題的結構,那麼你就會陷入像上面所說的那種困境。
如一個人的目標是“別這麼拖延了”。可是,他的動力不是來自於他的目標——他並沒有類似完成一幅畫這樣確切的東西。他的動力來自問題本身帶來的焦慮。 只要他的努力一有成效,焦慮就會緩解,焦慮帶來的動力就會消失,動力一消失,他努力的動力就會減少,直到問題重新讓他變得焦慮,這種動力才會重新積聚起來。所以才出現了從打雞血到頹喪的不斷迴圈。
那麼怎樣才能打破這種迴圈呢?
《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給出了一個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他說,是因為愛。
就像生孩子的過程,並不需要你強迫自己努力,你只需要愛這個孩子就可以了。
你想寫出一首歌,一幅畫,當它還只是腦子裡的一個構思、一個念頭的時候,如果你就很愛它,那麼你就有足夠的動力把它從一個理念變成現實。 想要把它完成的衝動,不會讓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要沒完成它,這種動力就會持續存在。 你越是愛它,越是希望它問世。這種動力就越大,它就越會推動你持續行動,直到最終把它完成。這就是創造的思維結構帶來的動力。
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們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是把我們心裡鍾愛的理念變成現實的過程,而不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解決問題了,為了完成夢想,你需要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是解決問題不應該成為行動的動力。你真正熱愛的目標才是這個動力的來源,才是真正讓人自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