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3

    孔子提出“仁”的理論,其核心思想就是“愛人”。在孔子看來,要“愛人”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11f3a292df5e0fe7ed01f90526034a85fdf7253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東奔西走、顛沛流離。儘管如此,他仍享有73歲高齡。綜觀其思想言行,其中也不乏閃耀著一些精闢而獨到的養生觀。

    一仁:“仁”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也充分體現於他的養生觀點上。

    “仁者不憂”“大德必壽”無疑成了其養生之綱領。“君子坦蕩蕩”,仁愛之人總是注重修養的不斷提高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心寬胸廣、以誠待人,光明磊落、浩氣長存,自然就會有益身心、健康長壽。

    相反,“小人常慼慼”,無恥之徒由於成天滿腦子儘想著如何趨勢就利、鑽營取巧,從而導致心胸狹窄、優柔寡決、勾心鬥角、耗心勞神,於是也就只能止步健康,無緣長壽。

    八不 在飲食方面,晚年孔子總結出了“八不食”原則,即“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可以用現代語言進一步將其歸納為2個方面:

    色味方面,變色、變味者不可吃;製作方面,烹調不當、佐料不妥者不吃。病從口入,在遙遠古代,孔子便如此講究吃東西,那麼,在當今社會,我們自然就更應該有足夠的理由,去特別留意和高度重視我們餐桌上的安全了。

    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年輕時,血氣未定,要嚴禁迷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正旺,要嚴禁爭強好鬥;年老時,血氣衰弱,要嚴禁貪得無厭。

    從中不難看出,孔子這段話的初衷,是要讓人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心態、權衡利弊選擇中庸之道,同時也要杜絕偏激走極端。擁有一顆難得的平常心,才是健康之源,長壽之本。

    九思:即“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維、見得思義”。

    分別指,看要想到看明白沒有、聽要想到聽清楚沒有、神態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談要想到是否誠實、處事要想到是否謹慎、疑難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憤怒要想到是否有後患、見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應得。

    可見,無論從日常生活中的視聽相貌、言行舉止,還是更深一層的思考問題、社交處事等各方面,孔子都提出了詳細而具體的規範和要求。只有完全做到了這些,才能在心靈和肉體方面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最終成為孔子心目中能真正“長生不老”的理想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聊天時,催促對方快一點的幽默語句?